点击查看那些在武大发生过的Crush瞬间
我想,我们在谈论的,已经变成了谈论本身。
我们常说,现在是一个缺少爱的时代。我们不再写信,不再拥抱,只是日复一日撑着雨伞站在地铁站台前,灯光昏黄,面目模糊。但爱的缺少,并不代表对爱的追寻之停止。恰恰相反,爱成为了最神圣的东西。爱!人们说,那是把一切都浸透的甜蜜,那是让世界都倾斜的欣喜。爱啊。生命中的火焰;爱啊,灵魂中的光明。爱啊。一咏三叹的行吟之中,我们的心张开尖利的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着爱。
可是,呼唤之前,我们,这些现代人陷入了疑惑: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我们每天都在谈论公正与自由,正义与律法,以至于有些时候甚至忘了谈论天气与菜价。在一切知识都以其明晰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后,寻找规律成为了一种习惯。而面对爱,在这规则在变化,自由在蓬勃,过往的原则崩塌之时,亲密关系成了我们不敢去谈、不会去做的事。我们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渴望让自己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中借此漂流而不至溺毙。我们维护这块净土,精心扫出不为物欲所知所扰的秘密花园。但过于害怕孤独的人,在爱的契机面前,却往往恐惧着错误,恐惧着失去,恐惧着伤害。这是我想要的吗?我快乐吗?爱该是这样的吗?我爱得对吗?我们小心翼翼地搭着名为爱的积木,描摹出那条远离孤独的路途。
恰好,每天都有无数人告诉我们爱是什么,和如何去爱。
爱是什么?是如小说家所写吗?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后的一句“一生一世”,是王二在陈清扬肚脐上的亲吻,是《面纱》里瓦尔特所谓“对二流货色的你的爱”,是塞林格所说“想触碰又收回的手”。还是像诗人所言?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一道命令在无望的人生中让万物生长,在德令哈唯一的最后的抒情,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或是如精神分析家所阐述?弗洛伊德不可控制的力比多,马尔库塞解放的自由与升华,拉康在自我与他者间的投射和转移。构建,崩解,重建。压抑,解放,跳跃。我们是如此看待爱。
如何去爱?是像大家平日里所熟悉的?习以为常的陪伴,一举一动的关怀,肆无忌惮的跃动,翻山越岭的奔赴。是按照理论去对症下药?你是这种人格,我是那种心理,这样的我并不适合这样的你。是流行的特征和审美的符号?我应该在夏天和你一起穿着短袖喝着橘子汽水在兜风之余拍下天边粉色的晚霞,你应该在冬天和我一起围着围巾握着一杯热咖啡牵着手踩地上吱吱作响的初雪。冲动,沉淀,期待。无私,纯粹,作态。我们尝试如此践行爱。咔嚓打开瓶盖后,气泡会在转瞬间隐秘地升腾又破碎。咯吱咯吱的声音里,雪花失去了彼此的空隙。
我们所听不见的,是被我们用理论的笼子关住、用符号的辔头勒住的爱,在心底破碎并哭泣的声音。在他们的说法里,爱是危机,爱是野兽,爱是手段,爱是神话,爱是我自己。爱被切割,被重铸,被拿在手里挥舞,被树立在地平线的终结处。
我不信没有哪怕一刻你曾对这一切俗套的解释感到厌倦。爱变成了黑暗世界里的庞然大物,变成了长号、定音鼓、低音提琴,变成了从远方冲入灵魂的子弹,变成了向着无穷彼岸的远征。
我们困惑。在最初,我们在迷茫和怀疑之中,追寻的并不是这个精致的体系,不是这个晶莹剔透的雕塑,不是一个向着极端和远方的路途。
也许我们并无法用寥寥数语说出,什么是爱。
京都动画由轻小说改变的《紫罗兰永恒花园》讲述了一段架空类型的故事,由几个同一背景下不同主人公的故事组成,伴着莱顿港的碧波与微风沐浴在优雅的古典乐曲中:故事通过描绘战争下的人物群像,观众得以看到人物们如何表达爱,不论是亲友还是恋人。在反战与和平的宏大世界观下,女主人公通过为他人代写信件以感悟爱之真谛的故事主线让这部作品有着恰到好处的艺术张力,细腻却不流于浅薄。
《紫罗兰永恒花园》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并未通过一系列悲壮的英雄赞歌来弘扬真善美,传递爱的无私与伟大,而是透过一个“无情”之人的视角不断去接触爱这一字眼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亲自去体会酸甜苦辣咸的人生调味盒,从而慢慢学会将语言与情感对号入座,并将其作为情感宣泄的窗口,为她自己非黑即白的世界绘制一片缤纷的花园。
对于从开头贯穿至结尾的,“爱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薇尔莉特并没有用简洁的陈述句给自己一个的答案,而是依靠自己对“爱”的初步理解让自己能够在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时明白,她是何其幸运地怀着一份鲜活的情感活在这世上。在走近无数人的欢笑与泪水中,薇尔莉特才明白,心中的那种怅惘,是名为“爱”的事物。
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在爱中也会感到孤独。
史铁生先生说:“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一个个被分开着抛来的。”孤独是生命的常态,所以爱与陪伴才显得格外珍贵。爱在许多时刻,突解孤独的包围将我们救赎,以至于我们会在潜意识中,将爱装入药瓶,并贴上“消解孤独”的标签。
当爱不能扛起我们期望的消解孤独感的重任之时,我们感慨失望如出一辙,我们去怀疑这份爱的真实性,继而去诘问我们亲密的人——你,是真的,爱我吗?无论对方给出何种回答,我们都早已用心中的天平去掂量了这份爱的重量,并在一端悄悄地削减了爱的砝码。
可当我们仔细推敲之时,或许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窥见一处名为“爱与孤独”的秘密花园。在这里,爱与孤独并非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而是同生共长的。
在进入这个秘密花园之前,请你回答我一个问题——哪一刻你感到被孤独感最深地裹挟着?
是形单影只之时?还是失意落寞无人安慰之时?还是说,你明明处在人声鼎沸的熙攘人群中,孤独感却随着欢呼声的此起彼伏一点一点侵袭着内心。
或者,我想问问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当亲密的人就站在你面前,你却感受不到对方对于你情感的共鸣,你发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之不可能,此刻,孤独感如同洪水猛兽般蹂撕侵吞着内心那道以爱题名的最后防线……
我们总说,爱是伟大的。可它有时候,甚至无法连我们的孤独感都无法驱逐。周国平先生说:“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也不该消除孤独。如果爱妄图消除孤独,就会失去分寸,走向反面。”爱之光芒永远闪烁在本就互相独立的个体或群体之间,任何以爱之名捆绑他人,变自我人格的独立性为附属品的行为,都是轻薄了爱意的轻佻行径。我们之所以选择去爱,只是感受到了心中那种,我们称之为爱的感情,想要好好地对它。那个汩汩喷涌的泉眼,那条奔流到海的长江,碰撞的水流。那座贸然耸动的山峰,幽深的林薮,树叶与树叶的窃窃私语。那才是爱,原初的激情,流动的时间,对纯粹之美的向往,点燃自己的愿望。那才是爱啊,不是概念榫卯勾连出的精致假象,不是一连串符号连接成的浪漫远方。诚然,理论并非无缘无故地存在着。我们想要解释、想要守护、想要臻于完美的心情永远存在,所以理论也永远存在,并且永远涌现。但,理论之存在最重要的作用,也许是让我们在看过了茫茫多的阐释之后,能意识到所有这些矛盾冲突乃至水火不容的理论,只是对爱的背离。对着人为塑造的美丽偶像顶礼膜拜,这是常发生在每一个人周围的悲剧。谈论本身是无罪的。但即使不去谈论,我们也有关于爱的最真实的了解,那是来自我们心中的原始欲望,一切理论不过是削足适履套用于其上。偶尔的困惑,或许反而是蒙尘和假象。我们的语言已经够多了,我们的符号已经够复杂了。当回过头来观照内心时,我想,我们或许尚不知如何言说爱,但我们知道生命中不能没有爱。所以,去爱吧,用尽心脏跳动的力量。武汉大学学生会新闻宣传部倾情出品
文字:郜梓含郭瀚文黄燕
图片:林琦桁郑燕婷施绮琪李沐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排版:覃宽
文字责编:蹇斯琪
责编:王佳怡
投稿邮箱:xiaobangbangtu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