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性的波点女王草间弥生YayoiKu

草间弥生年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一个保守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家族一百年以来都以经营采种场为生,家境富足。

10岁时,草间弥生便被幻觉、幻听所困扰。这种在医学上被称为“人格解体神经症”的精神类疾病伴随了她的一生。她常常会看到河边的鹅卵石向她袭来,看到远处的山突然金光闪闪,听到狗用人类的语言对她喊叫,看到紫罗兰长着人的脸,还张开嘴巴同她说话……每次她都气喘吁吁跑回家,把这一切画下来。这只是开端,有时候,她觉得自己的灵魂离开躯体,被幽暗森林里的湖水吸引,被引领着走进池中溺毙,“我的人生就这样被迫漂流在生死之间”。每次往返现实与虚幻之间后,她都会大病一场,又因无法与别人交流,醒来便用画画来抵抗内心的恐惧。

○草间弥生10岁时画的母亲肖像,画面中充满了小圆点。

草间弥生的母亲茂,是个脾气火爆的女人,父亲草间嘉门则是个风流浪荡的人。家族虽然经常资助贫困的画家,但是当母亲知道草间的志向是画家的时候,却大发雷霆,百般阻挠,甚至毁坏她的画作。让草间弥生的母亲大发雷霆的不只是“草间要当画家”这件事,还有草间四处偷腥的父亲。

年幼时的草间常常奉母亲之命跟踪前去与情人约会的父亲,但很快就会被父亲甩掉,回去后,暴躁的母亲便骂她出气。这个一生都情人不断的父亲却是家里唯一支持她梦想的人,他瞒着草间的母亲偷偷给她买颜料和纸。少女时期的她每天都在画画,作品多到堆至天花板。但这个时期创作的部分作品在她从日本出发去美国前,被她自己烧掉了很多,因为她自信到了美国后,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后来,她提及此事,说到当初被她烧掉的画作,说现在看来是烧掉了几个亿。她从不避讳对金钱和名声的热爱,也毫不留情地指出,艾迪·沃霍尔在模仿她的作品,但也承认“他是一个好对手”。

草间弥生的家乡松本市四周被飞驒山脉包围,太阳很早就落山,小时候的她就萌生了想要看看外面世界的心愿。长大后,她去京都学画,但却不喜欢艺术学校呆板的灌输,常常躲起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当时的日本饱受战争困扰,思想封闭,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尽管当时的草间弥生在松本和东京已经举办过画展,并小有名气,但仍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艺术环境束缚,倍感痛苦。有一天,草间弥生在书店看到美国画家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O‘Keeffe)的画册,于是想方设法找到她的通讯地址,很冒昧地写了一封信,连同14幅水彩画稿一起寄给她,没想到十几天之后便收到欧姬芙的回信。后来,在草间艰难的纽约生活时期,欧姬芙从隐居的新墨西哥州,乘八个小时的飞机去看她,并将自己专属的经纪人介绍给她。对草间来说,欧姬芙是她一生中最敬重的恩人。

01

美国AMERICAN

西雅图&纽约SEATTLENEWYORK

年,几经周折后,28岁的草间带着三百套和服和一百万日元去了美国的西部城市西雅图。美国自由开放的环境激发了她的灵感,很多年以后,她提到美国,说:“如果我没有去美国的话,我就不会是今天的草间弥生。”在西雅图,她很快被接纳,画作顺利卖出,又成功举办了画展,如果一直在西雅图待着,便不用受接下来所受的苦,但是她觉得纽约才是她要去的地方:“我的飞机被大雨搅得七上八下,经过落基山脉上空,飞跃欧姬芙盛情款待过我的新墨西哥州,最后,好不容易在纽约机场降落,真的是捡回一条命。”就这样来到了纽约,当时的纽约通货膨胀,物价飞速上涨,她也很快就捉襟见肘。

○年,这场在纽约中央公园进行的偶发艺术以“当代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为概念,提倡大家一同“参加生命探险之舞”。

在她后来出版的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草间弥生通过描写一名日本女孩在纽约的生活,展现了自身当时的生活状况:孤独潦倒,身无分文,带着自己的画在城市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的东方女人想卖掉一张作品异常困难,但她仍然没有打算回日本;在租住的公寓里,她半夜被冻醒,就起床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箱中拾起鱼头和烂菜叶,也能熬出一锅热汤充饥……有时候她连续两天滴水未进,那就空着肚子画画。她的朋友去看她,看她在巨大的黑色画布上不断重复地画着白色的网,便问:“弥生,你没事吧?你确定你没事吧?”

她曾经背着这幅画去参展,被拒绝,又背着它独自走回住处。在巨大的压力下,她少年时的幻听、幻觉又出现了,她屡次放下画笔,医院打电话求助。一年后,这幅著名的《无限的网》,终于在纽约布拉塔画廊展出,并引起轰动。《纽约时报》评论这幅作品“拥有惊人的力量”,并且“令人感到迷惑”。

在她到达纽约的第二年,纽约接纳了她。就像这座城市的口号一样:Ifyoucanmakeithere,youcanmakeitanywhere。(此处功成,处处成功。)

○年,这场在纽约某间大楼屋顶上进行的时尚秀大胆展示了草间弥生的世界,除了在模特儿身上进行身体彩绘之外,还让圆点在地面上奔放增生。

在她的前半生,60年代应该是她最活跃的时期。

年,她带着她的装置艺术品NarcissusGarden(《那希索斯花园》)参加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这是一个由颗镜面球组成的艺术装置。很多媒体说草间弥生在没有得到任何邀约的情况下,固执地把自己的装置艺术作品摆在会场门口。她后来澄清了“没有受到邀约”这件事情,当时虽然没有获得正式的邀请函,但是得到了组委会主席的首肯,并亲自与她一起在草坪上布置作品。只是在展览开始后,她穿着金色和服站在这些亮晶晶的镜面球中间,将它们以每颗两美元的价格卖给前来参观的人,遭到了展览方的禁止。他们不能接受这种“将艺术当热狗和冰激凌一样贩卖的行径”,而草间说她此举恰恰是为了讽刺“将艺术当热狗和冰激凌一样贩卖的行径”。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性解放时期,她在纽约创建了“裸体剧场”,希望以裸体艺术的形式解放当时人们压抑的性观念。她因此受到嬉皮士的拥护,身边聚集了很多嬉皮士和同性恋者。他们混居在她的工作室,最多时有三百多人。她带领他们在街头、公园、美术馆进行大胆的裸体演出,吸引着各路电视台记者、艺术评论家和警察的到来。

○反战:在布鲁克林大桥举行裸体乍现并且烧毁美国国旗。为了发表反战的诉求,成员举行乍现活动大量燃烧美国国旗。同年他们在联合国大楼前也举办过一次。

纽约的媒体喜欢这个矮小的东方女艺术家,嬉皮士们也喜欢她,警察却不,因为她的每次演出都会触犯当地第十到第十五条法律法规,他们驱散聚集的人群,把她抓进监狱。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一次,在草间弥生被拘留期间,有位警察带了一个他的朋友去,说:“我的朋友他很喜欢你,想来跟你握手。”

她在纽约的行为传回日本,被日本的媒体称为国家之耻。人们认定草间弥生是个性混乱者,甚至有日本人专门跑去纽约,砸烂了她工作室的玻璃窗。但实际恰恰相反,她的装置艺术中大量出现男性器官却是因为她对此怀有恐惧。她在年少时多次不小心看到长辈亲热,由此留下了心理阴影。她抗拒恐惧的方式就是,一直让她恐惧的东西出现在她眼前,她做了无数男性器官的软雕塑,直至对此习以为常。她与美国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有一段柏拉图式的恋情。有一次,他们几天没有见面,约瑟夫·康奈尔请她去见他:“我一出现,约瑟夫·康奈尔就喜极而泣,挽着我到他房间的沙发上把我压倒。然后我们就一如既往,褪下衣服,互相写生。”

02

日本JAPAN

松本市MATSUMOTO

草间弥生在20世纪70年代回到日本,本来以为只是回去探访一下,甚至连纽约的房子都未处理,可是越来越频发的精神问题让她不得不住进日本的疗养院。当有一天她意识到自己要长期住下来的时候,便在疗养院对面“花了人生最大一笔钱”买下了一栋楼作为她的工作室。

○日本大阪,草间弥生身披自己设计的洋装坐在《爱知3年展》参展的草间展示间里面。

年,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曼哈顿自杀未遂惯行犯》,接下来的十年间,她除了艺术创作外又陆续出版了十多部书(小说和诗集),并且广受好评。此前因为日本媒体的报道,草间弥生与在日本的家人关系更加紧张,她的母亲甚至给她写过这样的信:“每次在媒体上看到你的事,我都觉得很丢脸,不知该如何面对邻居,我觉得愧对祖先,今天还跑去上坟。你小时候因为喉咙生病差点死掉,那时如果就那样死掉的话……”所以她讨厌当时的日本媒体,用恶劣的词语形容它们,那时日本也不认可她的艺术,直到她回到日本的十多年后,日本国家及其艺术界才真正以她为荣,并首次请她代表日本去参加年的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如今,她是日本国宝级的艺术家,从新宿到松本的长途巴士上也装饰着草间式的圆点,她在东京新宿区神乐坂附近的个人美术馆也已经建好。

从她5岁拿起画笔开始,她的一生,她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与艺术有关,艺术是她沟通世界的方式,也是自我疗愈的方式。她的躯体正在老去,内心里却依然住着那个渴望成为艺术家的小女孩。

●“我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我每天都要作画。”

○年,草间弥生亲临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作品《我的永恒灵魂》首度曝光。

“从以前到现在,我要用尽我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带着更多的敬畏之心继续创作。”年,83岁的草间弥生迎来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展览——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Modern)的回顾展,那是每个艺术家一生都盼望能登上一次的舞台;同样是在年这年,因为与路易·威登的合作,她开始涉足时尚,当她到达路易·威登公司的时候,该公司所有员工全体出动,热烈欢迎她的到来;年,她的作品《无限的网》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以万港币的高价拍出;年,她的《梦我所梦:草间弥生亚洲巡回展》台湾站在台湾顺利举办……她的个人网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在世界某个城市正在举办草间弥生作品展的消息。

如今已是90岁高龄的草间弥生,每天白天仍然要在工作室工作八九个小时,她说停下来就会感到头疼,“要一直画到累死为止”。她不用手机,不用电脑,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十多年,她说:我独立完成所有工作,没有助手。一生中,我对一切艰难工作亲力亲为。

如果我的作品能给下一代人带来一些启示,对我来说是最高兴的事了

——完——图文由根据网络资料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下列查阅更多往期精彩内容)

背后藏刀

奈良美智(YoshitomoNara)作品集

他在画什么

赛·托姆布雷(CyTwombly)作品集

另一种蓝色的缔造者

伊夫·克莱因(YvesKlein)作品集

纯净的孤独者

乔治·莫兰迪(GiorgioMorandi)作品集

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

贝利尼

乔尔乔内

波提切利

提香

卡拉瓦乔

丢勒

鲁本斯

哈尔斯

维米尔

伦勃朗

格列柯

马奈

莫奈

雷诺阿

塞尚

高更

梵高

康定斯基

蒙德里安

马列维奇

希施金

安格尔

德拉克洛瓦

库尔贝

米勒

克里姆特

席勒

蒙克

马蒂斯

毕加索

达利

莫兰迪

克莱因

赛·托姆布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duolan.com/zljd/7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