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具体而微的时代,杂志作为视窗则是力求呈现时代的具体而微,其间蕴有思想观念的演变,社会情势以及现实生活,以及明星及贤达人物之花边新闻充斥之间。作者还可从刊名、创刊由来、编读轶事窥到背后隐秘的故事。像茅盾有部小说《倒闭》拟在《申报月刊》创刊号发表,主编俞颂华觉得不吉利,争取茅盾同意,改为《林家铺子》。
陶行知主编《生活教育》,他历来主张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不行不得真知。可陶行知原来笔名为却是陶知行,年他留美归国将原名陶文浚改为“陶知行”,年7月他发表《行知行》一文,正式将笔名改为陶行知。
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在海上风行,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这本通俗文艺期刊,封面时髦,里面登载言情小说,还有妇女与装饰、侦探之友等栏目。此刊名的由来背后有个令人叹息的故事,情种周瘦鹃中学期间观看上海务本女子中学的联欢演出,见一位秀雅的女生周吟萍,睹其在台上表演生动活泼,台下应对端庄大方,遂对她一见倾心。两人情书往还,山盟海誓。谁知有情人难成眷属,殷实的周家看不起穷学生周瘦鹃,强行拆散这对恋人,将周吟萍另行婚配。
初恋的惨败成了周瘦鹃一生的痛,打击极大,周吟萍英文名叫Violet(紫罗兰),失恋后周瘦鹃爱紫罗兰成癖,案头供紫罗兰花盆,朝夕相对,每天早晚两次浇水。他写文章用紫罗兰色墨水。他主编“鸯鸯蝴蝶派”杂志两度取名《紫罗兰》(年4月《紫罗兰》在沪复刊登载了张爱玲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他自己的文集名也多与“紫罗兰”有关。
他所编的个人小杂志《紫兰花片》辟有《银屏词》一栏,也是对吟萍的纪念。他还曾在苏州营“紫罗兰庵”广蓄书画古玩,亲手种植花木造盆景,自比陶潜、林逋,这则算他个人性情的写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和天津一南一北的这两座城市,都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年2月15日新型画报《良友》问世,其封面皆是笑靥如花的美女,内文道林纸彩色印刷,令人耳目一新。在梁得所主持其间大胆创新,报道中外新闻、介绍科学知识以及女界重要事件,办的雅俗共赏,销量倍增,远销海内外。同年7月7日得到奉系军阀资助的《北洋画报》,由冯武越、谭北林在津创办,画报印刷精美,以蓝黑色调为特征,开北派画报先河。
画报头版通常是美人图和广告,多为名门闺秀、影星、歌星、舞星、名伶、交际花,还登有齐白石、李苦禅、石冥山人等画家作品,有“陶园怪事”、“乳的威风”等轶事八卦,辟西洋摄影名作专栏,专载裸体艺术照。副刊连载过喜晴雨轩主的《津桥蝶影录》、赵焕亭的武侠小说《山东七怪》。
民国时期与张恨水齐名的小说家刘云若曾在《北洋画报》工作过两年,辞职后仍一直为《北洋画报》写稿。《北洋画报》问世后,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热销画报,之后的《天津商报画刊》《中华画报》等,在编辑版式设计上无不竞相模仿。
著名杂志《良友》在三十年代有一创举,总编辑梁得所亲率三位摄影师,携器材多达14箱,采风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诸省三大区域。历时八个月,在盗匪横行、交通不变的情况下采访,摄影团历经千辛万苦,拍摄照片一万余张。活动结束后出版了大型画册《中华景象》,由于战乱和日本占领的东北,摄影团无法前去的地方通过其他渠道搜集补齐,作为后续又编辑出版《中国雕刻美》、《中国风景美》、《中国建筑美》等书都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
描述妓女生活为主的《风月画报》
民国上海《文华》杂志,民国十八年()八月创刊,民国二十四年()五月终刊,共出54期。主要刊登美术、文学、时事政治方面的图片与文字,其中妇女生活方面的图片资料丰富,对研究民国时期妇女生活与活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绘图编辑梁鼎铭、雪清。文艺编辑赵苕狂,后改张亦庵。出版单位:好友艺术社
民国时期谈到杂志的出版,无论如何也绕不过邵洵美。鲁迅在《拿来主义》曾这样讽刺邵洵美:“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未免有些偏颇,带有很强的成见,邵追慕徐志摩,也属于新月派一员,鲁迅曾与新月一干人交恶过。邵的得力干将章克标转载鲁迅文章犯了昏招,出语滑稽,也被鲁迅骂过,鲁迅自然对邵与章都没好印象。
邵洵美到底是怎样的人,如何得来民国“孟尝君”的美名呢?他的祖父当年是上海道台,外祖父是上海大实业家盛宣怀,他全面继承了父亲挥金如土的作风,好酒豪赌好场面,邵虽为纨绔子弟,但为人宽厚,仗义疏财。夏衍在文坛刚出道时,囊中羞涩,邵洵美虽然不认识他,却慷慨送上元。传闻徐悲鸿因“勾引”女学生被夫人轰出门时,也将邵家当做避难所。他身边总是高朋满座,胡适、叶公超、闻一多等这些文人学者,或左或右,都是他的朋友。
上世纪30年代有幅著名的漫画《文坛茶话图》,其间画着鲁迅、茅盾、巴金、冰心、叶灵凤、郁达夫、沈从文等人,邵洵美位于“主人”位置,这未必足以说明他的文坛地位,但起码验证他当时在文坛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邵基于家庭背景,主要是雄厚的家资,令其可以自由从事创作和投身出版,盛期他同时刊行五大杂志(《论语》、《时代》画报、《时代漫画》、《时代电影》、《万象》),他有书店和出版公司,还有印刷厂,有从德国进口的当时最先进的影写版机器(这套影写版印刷设备,包括有两层楼高的印刷机,另有照相设备,磨铜机,镀铜机等一系列设备),新中国第一画报《人民画报》即是由这台邵洵美买的印刷机印出来的。他参与的杂志十余种,可谓当时出版界的“闻人”。
邵洵美与盛佩玉一家
邵洵美与妻子盛佩玉
邵洵美不是个纯粹的出版商,也不是个完整意义的“败家子”,时序飞驰,尘埃落定,我们不能脸谱式的看待他。曾为《纽约人》特约撰稿人的埃米莉?哈恩(EmilyHahn)在的丽茨夫人开的京剧团,认识邵洵美,她被邵的仪表打动,同时发现他除了文才外,连英文水平也比她高,能用英文写诗。于是埃米莉就心悦诚服地做了邵的情妇,邵给埃米莉取了个中文名字叫“项美丽”,两人后来象征性地结婚,成就一桩“倾城之恋”。
邵洵美与《论语》
项美丽
年9月1日他俩联手创办中英文图画月刊《声色画报》,旨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其间也包含了邵洵美独特的中西文化交流观念。画报采取通俗浅近的内容和形式,是份有趣好看的画报。抗战期间,俩人合办“抗日杂志”《自由谭》(年9月创刊)。刊名的颜体书法是邵洵美手迹,以项美丽的名义向当局登记出版,这本杂志的图片非常丰富,版式编排手法娴熟,大量的漫画充斥其间。
另外一本英文版姊妹刊物《CandidComment(直言评论)》编辑撰稿也多为邵洵美本人,刊物控诉日军在华暴行,动员民众起来抗日。毛泽东著名的《论持久战》首次英译就刊载这本杂志,翻译是年仅二十多岁的杨刚,当时她住进项美丽的家,得以在安全环境下工作。后来又出英译单行本,毛特地写了篇序言,这篇序文邵洵美亲自翻译。此书印了册《论持久战》,在当时危急状态下,印刷运输发行颇费周章。日本侵华上海沦陷期间他潜隐起来,不写,不说,不做事,不出面表态,从未失去“大节”。
民国设计感颇佳的美术杂志《美术生活》,八开彩印,出版人金有成,承印三一印刷公司,创刊年的上海,终刊年,共41期。
被鲁迅斥责为“邵家帮闲”的章克标,在《海上才子·邵洵美传》的序中将邵概括为三重人格的人:一是诗人,二是大少爷,三是出版家。章克标说邵洵美:“他一身在这三个人格当中穿梭往来,盘回往复,非常忙碌,又有矛盾,又有调和,因之,他这个人实在是很难以捉牢的,也就是很难以抒写的。”事实可以说明一切,邵一生除了读书、买书、写书、译书、出版书,别无他求,甚至为此赔光了家产。
上海刚解放时,他在四川路办了个时代书局,“赶时髦”或是自救,出了些“托派”(考茨基、希法亭等)、第二国际的书,《人民日报》图书版发文批判,让公安局查封了。后来夏衍与他商谈,将他的影写版印刷机低价卖给国家。邵洵美将家搬到北京,想得到安置,可在奔走了一年多未能如愿,只得灰溜溜地回到上海。年邵洵美穷愁潦倒,夏衍出面关照有关出版社,邀请邵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每月可预支元稿酬,相当于有了一份正式工资。
年10月,邵洵美以“帝特嫌疑”被捕,长期关押在提蓝桥监狱。邵洵美晚年疾病缠身,生活困苦,靠翻译为生。奢华的生活已是明日黄花。年4月,释放出狱。在上海他已无处容身,妻子在外地女儿家住,他与儿子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仅有一张单人床,后来他把床也卖了。文革开始,厄运来袭。备受凌辱之后,他选择了死亡。据他女儿邵绡红在文章言及:不知爸爸是从哪儿得的鸦片精?可能因病情加重,咳喘难忍,加上不时泻肚,他想以此镇咳止泻?也可能爸爸不想活了!害心脏病的人吃鸦片是要死的。他明白这点。但是他天天在服。邵的老友施蛰曾这样评价他:“洵美是硬汉,经济困难,没有使他气短!他最后一年,确是很穷,但没有损害他华贵的公子气度。”
邵洵美可以说晚景凄凉,不禁令人错厄叹息,与之境遇大相径庭的是他的大管家章克标,年他与邵产生分歧离开时代出版公司,抗战期间出任过伪职(浙江日报主编),抗战胜利后,他避居小镇;新中国成立,他还幻想靠撰文为生,期冀重返文坛,后经钱君陶先生推荐,离开海宁回到故地上海,先在书店做职员,兼职教书,后去了印刷学校,做编译工作,都不是以作家的身份示人,他自感在上海重归作家队伍已成奢望,还被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被法院管制三年。遂又想起庆云街小镇上清苦却安稳的日子,他再次退避乡下。
章克标晚年与第三任妻子林青
年1月章老在《申江服务导报》百岁征婚,曾引起不小的轰动。最后他与一位57岁的东北女性喜结连理,同年他的五十万字长篇《世纪挥手》杀青,这本书作为特殊人物的回忆录引起不少争议,也有人将其与胡兰成、周作人、张爱玲等人联系起来,报刊做了大量炒作,不能说章老因此咸鱼翻身,起码他还是以作家的身份体面谢幕。我们惊叹章老的生命力之坚韧顽强,在百岁婚礼之后,又与新妻子相濡以沫八年之久,溘然长逝。随着章克标的离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名的新文学作家(出版家)随之隐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