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锤子这物越少瞠目凝视,用它用的越起劲,对它的关系也就越源始,它也就越发昭然若揭地作为它所是的东西来照面。”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
本文试图以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的第三章,“世界之为世界”的一部分概念为引(这一部分也是全书中比较简单的),尝试以此为基点,对《紫罗兰永恒花园》进行阐释。依据的文本还有《存在与时间概论》。本文阅读无需基础。
目录
爱的应手性:应手状态(Zuhandenheit)与现成状态(Vorhandenheit)
习得爱的方法论:以S1E3为例子
▼
一、爱的应手性:“应手状态”与“现成状态”
《紫》这部作品涉及到了“爱的习得”——这也就是说,薇尔莉特如何去习得“爱”——这样的故事。
这就意味着,在《紫罗兰永恒花园》的世界中,“爱”并非是一种已经被习得之物,而是等待着被学习的陌生之物。这意味着爱的两种存在方式,也就是应手状态与现成状态。沿着这样的思路所展开的故事,如果使用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些概念来考虑,就会发现两种存在方式的奇异之处。——请继续往下翻页。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概念:“应手状态”(Zuhandenheit)。要理解这个概念,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我们递给盲人一根手杖,请他告诉我们手杖有什么性质。
在摩挲和感受了一阵之后,盲人告诉我们手掌很轻,很光滑,大约三英尺长等等。而当他正式开始使用这根手杖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这种对手杖的认识,仅仅意识到路。甚至连路都认识不到,仅仅知道自己在行走。这种状态下,手杖仿佛是透明的,盲人下意识地使用它,却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这就是应手状态。
这就是“应手状态”——一种让手边的工具,让物体仿佛在使用中消失的状态。(“浑然忘我地做某事”、“人剑合一”或许就是应手状态的一种)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在和周围的世界打交道时,总会牵扯到“应手状态”。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处在应手状态之下的人,并不会感受到工具本身,而是进入了一种仿佛“物我合一”的奇异状态。工具与人仿佛浑然一体一般。
再举一个例子。铁匠挥舞锤子忘我地锻铁的时候,锤子本身仿佛消失了一样——此时,人们不再凝视锤子的外观,也不再关心锤子的颜色、质地、重量等情况。锤子仿佛已经在手中抽身而去。越是使用这锤子,越是少对它注目凝视,锤子就越是得心应手,越是流畅顺滑。在这时候,这个锤子就是应手的。用海德格尔本人的话说,就是:“对锤子这物越少瞠目凝视,用它用的越起劲,对它的关系也就越源始,它也就越发昭然若揭地作为它所是的东西来照面。”
如果在《紫罗兰永恒花园》来看,就会发现爱的应手性。毕竟,剧情中,除了薇尔莉特之外的人,已经处于爱的应手状态之中(尽管是不同程度上的)。对于他们而言,使用“爱”就像是铁匠挥舞锤子一样的得心应手、流畅自然。但薇尔莉特却并非如此,对她而言,爱并非是应手性的。爱对于薇尔莉特是陌生的。
这也就是说,对于薇尔莉特而言,爱是“现成状态”(Vorhandenheit)的,而非“应手状态”(Zuhandenheit)的。所谓“现成状态”,指的是把事物变为静观对象时的状态,它与“物我一体”的应手状态刚好对立。在上面的例子里,当盲人用手摩挲手杖、感知着手杖时,盲人与手杖就处于现成状态。当铁匠不再挥舞锤子,而是把锤子握在手中仔细观察摩挲,琢磨它的光泽、质地等情况时,这时他们同样是现成状态。
薇尔莉特的问题与困惑正在于此:少女并不能理解爱是什么,无法进入到爱的应手状态之中,而只能在爱的现成状态的笼罩之下,仔细观察、注目凝视着那被称为是“爱”的存在。问题,就出在这里。
▼
二、习得爱的方法论:以S1E3为例子
那么,要怎么去做,才能进入到“爱的应手状态”之中?
海德格尔说,工具毕竟有自己的“知”——对工具的深入理解,不能仅限于外在性的注视、沉思和观察,而要遵循特殊的方法。对海德格尔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操劳——只有在对物的操劳中,人才能逐渐进入在手状态,仅仅通过“远远地注视”和“理论的沉思”是不行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应手的东西,根本不是从理论上把握的……应手事物的特性就在于:它在其上手状态中仿佛抽身而去,为的恰恰是能本真地上手。”
为了理解这一点——为何应手状态不能依靠理论来把握、来进入,我们再次以锤子举例。
如果要学习用锤子锻剑的技术,仅仅通过“理论上的把握”,比如书面上和课本中学习,并不足以进入到应手状态,不足以“本真地应手”。这是因为,在应手状态中,工具是“仿佛抽身而去”的——对工具的理论性把握,在此刻也随着工具的“仿佛离去”而烟消云散、被遗忘。
换个例子来说,没有人会在做数学题的时候特别地想起乘法表,把乘法表凸显在意识中。在做数学题的时候,乘法表是处于“仿佛抽身而去”的状态中的,仿佛是下意识地被使用的。
一个应手状态中的锻剑之人,他的脑海中并非想着课本的知识,而是把自己的整个存在都沉浸在锻铁的活动之中,以至于遗忘了锤子本身的存在,也遗忘了“理论”。只有在操劳中,在实践中,才能进入到应手状态。
(下面剧透警告:《我的英雄学院》)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在《我的英雄学院》S1E4中,绿谷出久对自己的能力“Oneforall”的使用,起初可以视为是现成状态的,因为此时的绿谷出久并不能做到流畅自如地使用自己的能力,而只能对其“理论上进行把握”,也就无法进入到应手状态的入神境界了。)
抱歉,有点跑题了。再回到《紫罗兰永恒花园》。既然薇尔莉特仅能对爱保持一种遥远的注视、一种理论上的把握,那么,为了进入应手状态,重要的就是把这种把握深入化,以达到“应手状态”的级别。但是,这种深入化,决不能建立在上面所述的注视、观察、沉思和“理论”等行为之上,而是要建立在“实践的”活动,建立在“操劳”上。毕竟,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仅仅对物的……属性做一番观察,无论这种观察多么敏锐,都不能解释上手(应手)的东西。”
那么,这种实践的活动,这种操劳有有何特点?它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而是海德格尔式的实践活动。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与物打交道的方式并不是随意盲目的,而是有自己的方式。通过“实践的”活动,人们能够按照“物”自己的方式去考察、去活动,并进入到应手状态之中。
在紫罗兰永恒花园之中,这种实践活动的表现可以说是十分丰富的。让我们详细看看。下面以S1E3为例子。
在S1E3中,为了知道爱的含义,薇尔莉特前去自动手记人偶培训学校。这个学校虽然能够培养人偶,但毕竟只是教授了一些修辞学或打字技巧一类的知识。对于“爱”的存在,无法在课堂上这般地学到。(海德格尔:“仅仅对物的……属性做一番观察,无论这种观察多么敏锐,都不能解释上手的东西。”)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并不能掌握爱之深意。
于是,掌握爱之深意的任务,便从课堂上落到了露库莉娅的身上,落到了实际的行动和事件之上。通过解决露库莉娅与哥哥之间的感情纠葛,薇尔莉特终于初步地掌握了爱的意义。而这份掌握爱之深意的方法论,在接下来的剧情中不断延伸着。在各地旅行,与人们交谈,解决烦恼,写信——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爱的应手状态悄然而至。在操劳、实践中,而不是在理论学习中,薇尔莉特习得了爱的深意。
作者:孢子王
原文载:bilibili
欢迎各位思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