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有一个学生,为了记住Malbec里面的紫罗兰味道,吃了整整一个月紫罗兰味道的蛋糕。”
“那他胖了多少?”
?????????我是在巴黎读书的时候决定从一个“无知的酒鬼少女”转型为一个“持证喝酒的酒鬼少女”的。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果断荒废了一年的gapyear时光游荡在欧洲吃吃喝喝,时不时想起来就去上个课。这事儿至今没敢告诉我妈学酒时遇到一位和传统高大帅气的北欧形象不太沾边的瑞典老师。这个对Purple和Ruby的颜色认知永远和所有人不一致的大直男,在短暂的课程期间以惊人的语速喋喋不休地和我们交换了过量的信息,以至于我怀疑他编造了自己的国籍,内心深处住的是一个聒噪的西班牙人。某天午休,我们全班学生(满打满算三个人)站在学校门口聚众晒太阳,他提着两个巨大的超市购物袋,气喘吁吁地走来,里面装着十几瓶均价不超过二十欧元的葡萄酒。他神秘兮兮地强行把我们拉进地下室:“这个,这个,还有这个,特别好喝。展销活动五点钟开卖,一会儿我给你们早下课二十分钟,快去抢,一共也没几瓶。”我:“五点开卖你这两袋子从哪儿来的。”“我贿赂他们提前卖给我来着,用蛋糕。”好的。我们掏出手机对着酒标拍照,集体对这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不合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能是因为学生太少,除了用三分之一的时间照本宣科、三分之一的时间眯着眼睛和我们玩快问快答,剩下的时间里除了插科打诨,他也会认真向我们传授一些初学者友好的小tips,包括“如何合理训练你的鼻子”。“你们去背书上告诉你的那些知识点,什么品种会有什么味道,那没有用的,练不出条件反射。“他扭头盯上我,“你是中国人吧,在中国的时候你知道醋栗是什么味道的吗?”我在心里默默翻了一个白眼,并谦虚地表示我以前真的不知道。中国没有这种水果,“但我有酒鼻子啊。”“Ah,that’sboring.”?????????一种旨在训练嗅觉对气味的标准反射的工具,但搬家时也是让人头痛的大玩具。于是我和另一个姑娘开启了每天下课后扫荡杂货店的模式:我们在花店试图记住百合和天竺葵的味道;在超市里整堆的芦笋、醋栗和金灿灿的杏子中间转来转去;学校方圆一公里内的香料铺子里,都留下过两个年轻女孩面对着各种诡异的香草胡椒姜黄粉闻上半天并兴奋交流心得的身影。虽然烹饪水平并没有得到任何提升,但不得不说这种学习方式比在家里闻小瓶子闻到头痛还要掏出小卡片默背知识点的生活快乐多了。开头那个关于紫罗兰蛋糕的故事也是他讲给我们的,我还在考完试的第二天跑去买了一个最爱的LilyValley小蛋糕,一边看小说一边默默祈祷自己能考个Distinction。甜点大师CarlMarletti的代表作之一LilyValley,美貌度和美味度双双爆表 c27.,3.,56.,5.,92.,4.L92.07,11.9C88.34,11.,84.,11.,81.,11.z"fill="rgb(,,)">而每个人心里大概都有一个独属于春天的气味,那是最先宣告漫长冬天结束的标志——不是盛开的樱花,而是在某天匆匆出门的时候偶然闻到的、漂浮在空气中的温暖,好像一定要有湿润的水汽的味道,才能生长出一个崭新的春天来。 法国的一位女性创业家、同名家居香氛品牌主理人AmandaDeMontal曾提出“嗅觉旅行”(voyageolfactif)的概念,对于受到疫情影响、不能跨国旅行的我们来说,提供了另一种“云旅行”的选择和灵感。 不是“气味图书馆”对自然气味单纯的仿真模拟,一个地方的气味,更像是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感受。张爱玲记忆中的上海,一定有隔壁起士林咖啡馆的面包香。每天黎明,“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有长风万里之势,而又是最软性的闹钟。” 而更多人心中的上海可能是清甜的桂花味吧,闭上眼睛就能看到一个丹桂飘香的十月,秋天的阳光给叶子镶上了漂亮的金边。 走得慢一点,偶尔闭上眼睛,让美好的气味唤醒鲜活的回忆和暂时不可及的远方,在冬天也能做一场属于夏天的梦。 Monica编辑 Alex姜 往期回顾 如果喜欢她的故事,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