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513/8947062.html
张爱玲,华语文坛的天才女作家,一位晚辈文学巨匠白先勇称她是“不世出的天才”,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直接称她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在年上海文学杂志《紫罗兰》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它后来也成为张爱玲最为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张爱玲画像01张爱玲——显赫出身与多难人生
张爱玲,这位富有传奇色彩女作家,拥有着波澜曲折的人生轨迹,或许我们可以从她的生平阅历窥探她惊才绝艳的端倪。
她原名张瑛,笔名梁京,出身于落魄贵族世家,身世显赫。其曾外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张佩纶,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长女,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满清遗少式人物,母亲黄逸梵也是名门贵女,深受五四思潮影响,在张爱玲两岁时,与小姑子一同出国留学,是一个新式女性。
张爱玲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母亲因不能忍受父亲吸大烟、养姨太太等恶劣行径而出走国外留学,从小张爱玲便失去母爱。父亲与母亲相处时每每不和,大吵大闹,最终离了婚。
之后张爱玲考入了圣玛利亚教会女中。父亲再娶的后母孙用蕃刻薄阴鸷,苛待张爱玲,向来疼爱女儿的父亲也因为维护继妻而毒打张爱玲,张爱玲最终选择与这个家庭断绝关系,投奔母亲。
之后张爱玲进入港大文学系就读。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港大停办。
年张爱玲在《紫罗兰》杂志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从此一炮而红。此后张爱玲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相恋,不久与之结婚。同年,张爱玲创作了《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出版了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
年张爱玲赴美国。之后与美国剧作家赖雅相识并结婚,两人一同生活到年赖雅去世。
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幽居生活。
年9月8日被发现死于寓所已一周。
她的一生是这样的曲折多难,以致于她笔下的作品字里行间都寄托着她对人生的冷情与悲漠。
《倾城之恋》是她作家生涯的井喷创作时期所写之作,正像那时的张爱玲一样,锋芒毕露,在茫茫浩浩的文学史长河中脱颖而出。
《倾城之恋》封面图02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就的荒凉之爱
小说主要讲述了上海旧式没落大家庭出身的少妇白流苏与华侨富商、花花公子范柳原的一段爱情故事。
白流苏原本依照家族意愿嫁给唐家少爷,因不满唐家少爷的浪荡与打骂,毅然选择离婚回家,但是家中亲戚显然并非真正的亲人,他们花光了流苏的钱财后,便对流苏冷嘲热讽,不顾流苏死活。
流苏偶然在六妹相亲会上结识了范柳原,因为急于想要摆脱家族,证明自己,流苏选择把自己的后半生当作赌注,靠自己的生活阅历与智慧取悦范柳原,并远赴香港,企图博取范柳原的喜爱,进而争取到婚姻——她最终的栖身之处。
中国大陆电视剧版《倾城之恋》()两人在浅水湾饭店展开了一番你来我往、互相算计、攻杀战守的爱情角逐。
白流苏因为对与范柳原走向婚姻的企图落空而回到上海,又因为范柳原的请求而回到香港,成为范的情妇。
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前往英国时,日军开始轰炸香港,范柳原因此折回。
中国香港电影版《倾城之恋》()在炮火中,两人深刻体会到生命无常,因此愈发珍惜眼前人。两人从此进一步放下隔阂,彼此携手。最后,两人终于走向婚姻。
可是这样的婚姻并非完满,范柳原本性难改,白流苏也流于庸俗。
香港的沦陷成就了流苏的婚姻梦,但是这废墟之上的不纯粹的婚姻注定是个悲剧。
《倾城之恋》书皮张爱玲笔下鲜少浪漫圆满的爱情,《倾城之恋》即使如此。
从一开始,爱情就是流苏求生的手段,为了经济上的生存,她不得不追寻柳原的爱,她的目的是明确的,即依靠婚姻使自己得到物质的保障。
相比之下,柳原对爱情的诉求显得要纯粹得多,他更希望追寻精神上的爱情,精神上的互相认可、了解,但是由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他多疑、冷漠,作为一个家庭的孤儿和民族文化的孤儿,他汲汲寻求精神的归宿,向柳苏寻爱。
中国香港电影版《倾城之恋》()但是流苏功利急欲的表现让他失望至极,于是两人你猜我疑,相互试探,算计对方。如果没有香港的陷落,恐怕流苏最后也出不了被包养的情妇的命运,所以香港“倾城”,才有白范之恋。
中国大陆电视剧版《倾城之恋》()“倾城”一词本出自李延年献给汉武帝的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原本是因为爱情而倾覆整个城市,在张爱玲的笔下却将它的逻辑颠倒反写,因为城市的陷落才成就了一段婚姻与爱情。但是城市的倾覆到底并非为了流苏的爱情。
没有因,没有果,两人只不过碰巧遇上文明的暂时倾覆,肉身处境走到困窘艰难的境遇以至于可以抛却从前的尔虞我诈、多心多疑,在这片刻的可以不顾一切的处境中,两人妥协了,对对方的妥协,也是对自己的妥协,这样被逼到穷途才能妥协成全的爱情实在是荒凉与悲哀的。
03跨越时空透视女性的生存困境
《倾城之恋》诉说了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困窘与挣扎,像白流苏,她们丝毫没有掌控命运的能力与机会,便只能以自己的青春美貌为赌注,取悦男子,谋取爱情,获得生活保障。女性毫无生存地位,只能像藤蔓一样依附于男子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
再有,小说揭示了那个时代婚姻的买卖本质。女人以青春美貌为本,男人以金钱名利为本,各取所需,成就婚姻,但是没有谁真正为了纯粹的爱情走向婚姻。
另外,小说抨击了当时男性的虚伪自私与怯懦。白公馆的男人们只有一副可恨的嘴脸,而范柳原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寻花问柳,漫不经心地与流苏调情,只想获得一个情妇。
其四,小说揭示了人性与人的欲望的错乱与变态。情欲和物欲相互渗透,催成变异的人欲,因此而扭曲人性,人的嘴脸之丑恶,急欲之外露,实在可笑可恨至极,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那个旧时代的压迫下,白流苏无力于掌握自身命运,只能寄希望于依傍范柳原这棵大树,才能获得喘息之地。而现在是新的时代,客观大环境已经有了极大地改善,女性当家做主的权利得到保障,掌握命运、独善其身对于女性来说已经是可行之事。但是仍然有女性的困境、仍然有买卖本质的婚姻,或许张爱玲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原因,这是这篇作品值得我们去深究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