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涵园地第92期紫罗兰文学社

《本期图片主编:山里汉子(陈运华)》

《本期书法展示:西北兵》

《本期图片制作:山里汉子、猴子、至尊宝、老刘、北斗七星、西北兵、笔墨丹青、翔云、依然、冬日飞花、魔力芋头》

《本期文字创作:“紫罗兰文学社”成员》

《本期文字主编:朱本云、海涵》

前言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我们总有许多感慨与担忧,怕流年飞逝,怕光阴虚掷。其实,生存法则无法逃避,生活方式却可以自主选择。我们虽不能挽住时光的浪涛,却可以借时光淘洗那些在生活和心灵里留下的闪光的东西。当很多人为了功名利禄疲于奔命,或在牌局歌厅里颓废沉溺、白白耗费生命时,也有人选择在静静的墨香画彩里,品味和寻找人生的意义。

“紫罗兰文学社”——宏扬传统文化,以《那一缕墨香》为主题,作为紫罗兰文学社第期同题文作。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参与——朱本云语

↙同题主题“墨香”文作展示一、格律诗及古风部分

1、七律-平水韵-墨香

文/淡淡花香(安徽)

悠起清风过月墙,紫罗兰苑墨飘香。

甜情靓女描华段,蜜意才男抒锦章。

伴菊归团心似箭,依松入社乐如狂。

尘沙难掩黄金色,自有诗书溢远方。

2、五绝墨香

文/红玫瑰(山东)

寸屏百业盛,纸上墨香少。

眼镜又更新,随心前路渺。

3、七言古风淡墨香

文/熊永梅(山东)

往事如烟绕心房,莺啼柳绿几回伤。

回眸案上相赠物,尤感诗书淡墨香。

4、七律几滴水墨著华章(新韵)

文/泉水叮咚(河北)

落红轻钓晚秋霜,哽咽蛩音露更凉。

一树枫彤勾往事,千山锦绣尽流香。

东篱把盏金菊醉,兰苑吟诗桂正芳。

一抹朝霞舒朗日,几滴水墨著华章。

5、七律墨香吟(新韵)

文/英华(辽宁)

幽香墨宝风骚客,多彩江山传世峥。

花鸟鱼虫团扇动,湖光山色一屏呈。

先师造字融天意,三派流宗传奥情。

天下名花千万种,唯将墨宝四时萌。

注:三派:指书画界有划分为院协、江湖、学院三派之说。

6、七律醉墨香

文/西北兵(山西)

秋宫已是露凝霜,丹桂闲庭艳菊堂。

时令乃为窗外事,主人一醉笔端狂。

文房掌有通儒在,茗苑天然乐岁常。

伏案池边也入梦,兰亭与伴泛馨香。

7、诗词三首

文/枫叶如血(河北)

(1)水调歌头墨香紫罗兰

跃上杏花榜,看紫苑诗墙。

墨魂思句,琴送西岭雪梅妆。

谁吻白兰碧草,幽谷自芬孤赏,夜寂寂羞芳。

东窗霞云早,素稿唱春光。

天涯暖,相逢难,不胭凉。

梦眠皎月,百侣更喜宿清霜。

柳色葱葱入韵,枫叶潇潇落绝,君勿悔初商。

辞藻书骚娇,文字蕴含香。

(2)七律紫屋诗苑东风莫负春光暖,杏雨柔情柳色鲜。一寸丹心酬陌客,三分玉骨化莲翩。才女紫屋梅妆雪,画扇兰舟荷衣浅。更喜宾朋寻句韵,飞花逐水悟婵眠。(3)七律紫罗兰墨香春色芳颜莫问春光短,紫苑芬菲又一年。暖雨莲翩花色蔻,寒霜菊舞叶薰眠。三秋画扇云幽月,四季兰舟虹荡婵。更喜宾朋寻韵句,羌歌赋曲唱晴川。

8、七律墨香(新韵)

文/墨白(北京)

群儒网聚在梁园,不见梁王见海涵。

子夜鸡鸣梳翠羽,五更虎吼震关山。

枚乘自诩吟红叶,羊胜矜夸画紫兰。

只有相如弦欲断,文君何在意兴阑。

9、诗词四首淡墨凝香

文/北斗七星(内蒙)

(1)七律

馨香淡雅笔尖行,玉砚和颜笑脸迎。

小拭半篇风雨骤,再描一阕雪花萦。

几多旖旎飞笺内,些许朦胧入卷呈。

曾绘春来桃李艳,可还秋到墨中情。

(2)七绝

轻挥秀笔走龙狂,饱蘸玄香抒雅章。

稍顿凝眉思韵意,误将淡墨作琼浆。

(3)醉高歌紫罗兰芬芳醉高歌(姚燧体)紫罗兰社情缘,淡墨馨香不断。佳词歌赋荧屏现,雅客相逢缱绻。文坛赤子英贤,网海明珠璀璨。

真诚一片心里暖,快乐无忧结伴。

(4)蝶恋花效古凝墨香(冯延巳体)文海行舟经酷暑。常伴严寒,泼墨诗词赋。挥笔游龙模李杜,古今雅客东坡慕。自信书山勤垦路。乌玉凝香,小字花笺诉。精考细研清照著,名家力作心中驻。

10、七律墨香于尔

文/海涵(海南)

红魅超然无倦尽,玫阶花树伴宁温。

瑰丽撬启诗其页,赞语并携玉至纯。

墨菲阅时吴越界,香酥背水晋唐痕。

于心声处殊词满,尔雅雍容素蕊魂。

11、玉蝴蝶柬封墨香

文/月悬夜空

淺霧剛漫籬墻,瑟瑟黃葉,輕染銀霜。

撫卷倚立,看晚景落西窗。

鳥聲悽,滄嶺寂寞,北風冷,斜月初上。

欲抬眉,憶往日故,年少輕狂。

思量,憑軒抿茶,筆揮素箋,點滴彷徨。

酒醉闌珊,遠處簫曲任悠揚。

餘音盡,天上人間,驀然中,一點憂傷。

墨尤濕,晚帘風下,誰伴余香。

12、诗词三首墨香

文/周宏湘(湖南)

(1)七律

无花无草亦闻香,运腕凝神费考量。

笔走龙蛇盘九曲,鸾飞凤舞翥三湘。

允明铁画娇柔美,怀素银钩劲健刚。

雅艺人生松不老,挥毫设砚享春光。

(2)七律

溪林绿映吾庐醉,碧水娇荷惹眼眸。

赢得墨香薰陋室,煮来清酒载诗舟。

眉横语辣文心仰,境逆家贫志气留。

三味人生容我识,书山竞上乐悠悠。

(3)行香子

翰墨书琴,醉卧其中。把心驻,意气如虹。江山指点,纵韵成胸。煮酒行吟,伴丛菊,效陶公。

绿围竹舍,香薰陋室,德沁馨。国粹追宗,挥毫弄砚,宋雨唐风。赏析同乐,酒同醉,兴方穷。

13、七言紫罗兰苑闻墨香

文/一过秋天(山东)

晚秋已冷菊傲爽,北风吹起一地黄。

虽是入眼萧条景,紫罗兰苑闻墨香。

14、七绝淡墨染四君

文/朱本云(江苏)

1.梅-傲

寒梅傲骨独枝悬,犹有春风媚劲弦。

遥看暗香高志洁,踏声正是继华年。

2.兰-幽

其兰深谷吐幽香,佩玉红霞淡抹妆。

贤达怀春贤盛世,清风滴露化琼浆。

3.竹-淡

竹枝露影紫云随,碧水梳竿动起垂。

清雅淡浮高品节,虚心若谷亮君规。

4.菊-逸

可怜秋重色枯秧,菊艳缘因露凝霜。

独自开花飘逸景,媚时之态韵中藏。

年10月26日晚于苏州

15、藏头七律墨香

文/周易世家(安徽)

紫气东来鸿雁归,罗襦捋袖兔毫挥。

兰梅菊竹丹青赋,文曲笙箫雅韵霏。

学友齐心弘国粹,社朋协力壮群威。

真情谱写千秋史,好句长存留后馡。

戊戌秋书於群

16、五言墨香文/剩点酒(江苏)灯穷纸泛黄,笔瘦字千行山水涂写意,梅兰松竹长颜柳刻缱绻,翰海吟墨香石砚枕青史,裁剪自留芳17、七律清晨文/熊永梅(山东)路畔丹颜紫黛飘,红珠含泪忆花娇。门前翠竹迎风舞,廊外蔷薇血染绡。柳下鸡鹅晨沐早,丛间菊桂夜萦朝。农家四处繁华秀,何慕天乡碧水迢?

二、新诗类部分

1、抒情诗墨香秋菊

文/墨言(山东)

这个季节我不想颂赞

颂赞这秋韵如诗的金色山峦

这个季节我也不想咏叹

咏叹这绚丽如彩的红叶斑斓

只想

借这高秋凝霜时节

看秋风旖旎

徜徉于丽景海天

寻迹

循迹着菊花的清芬去追逐贞秀绮姿的风范

她与松竹梅齐名

以傲霜不折的品格彰显着她的美轮美奂

她与清寒相伴

把淡雅清香幽幽弥散

西圃东苑

遍绕篱边

丛丛烂漫

簇簇炫冉

或浓或淡

且丽且妍

尽得霜寒凝炼

耐得西风吹残

风流倜傥

簇拥阶栏

秋菊枝枝

各领赢鲜

品赏

她那神行一体

玲珑俊秀的清丽

叶盛花繁

百姿堪全

品味

她那群芳簇拥

花姿婆娑的优雅

神韵清奇

意境深远

今生衷情

挥笔写菊如愿

欲将金蕊映夕阳

芳泽丽质浸流年

长几书案

菊枝几炫

如檀好墨

书香濡染

浓墨浅彩

挥笔徽宣

菊为霜天

我恋菊轩

(写于青岛菊轩

.10.23)

2、散文诗多彩贵州最美丹寨

文/极目千里(贵州)

丹寨!云上丹寨!

青山披锦绣,雄伟挺拔入云天,

绿水飘玉带,千回百转归大海。

这里是,远古部落首领蚩尤的领地;

这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的故乡。

这里有,传承千年的古法造纸;

这里有,蕴含深厚民族文化的蜡染;

这里有,编织最精美的鸟笼;

这里有,最欢快、最具民族特色的芦笙舞。

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独好,是旅游观光的胜地;

这里,生态环保,冬暖夏凉,是养生避暑的天堂。

这里有,

万亩杜鹃开五月,(1)

姹紫嫣红吐芳华。

蓝天之上啼金鸡,

彩云深处有人家。

这里有,

排廷瀑布天上来,(2)

迭落悬崖挂珠帘。

风景迷得游人醉,

观光戏水不思还。

这里有,

高尧梯田满山坡,(3)

观景台上赞叹多。

待到年年稻麦黄,

微风荡起千层波。

这里有,

万达古镇傍东湖,(4)

民族文化一部书。

徜徉小街览古今,

仿佛身在唐宋初。

这里有,

犀牛洞。(5)

洞深十里径通幽,

暗河深处水常流。

石笋倒挂如刀剑,

神功鬼斧造迷宫。

这里有,

千古之迷打鼓井,

地层深处金鼓鸣

鼓鸣水不流,

水流鼓无声。

…………

当年蚩尤地,今日观光城。

旅游走天下,丹寨景最美。

……。

(1)龙泉山万亩杜鹃

(2)排廷,地名

(3)高尧,地名

(4)犀牛洞,位于丹寨县羊甲村,洞穴景区

(5)万达古镇,由万达集团耗资十亿打造的仿古旅游小镇

3、那一缕墨香

文/朱本云(江苏)

那一缕墨香

如春风吹绿了柳叶吹红了桃花

摇曳着露出羞怯的微笑

花样年华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春姑娘飘逸的风情

像一首瑰丽的诗如梦的画

那一缕墨香

如青绿在夏日的天地间挥毫泼墨

描绘一幅幅多彩多姿的画卷

一朵朵花儿竟相开放

一只只蜂蝶翩翩起舞

像一位娇艳的少妇挥舞霓裳

那一缕墨香

如一片茫茫的金海黄莺展翅飞翔

树上红了脸的苹果笑弯腰的高粱

白云在蓝天飘来飘去

微风轻轻地抖动一片燃烧的火焰

一层红红的地毯莲步走来秋姑娘

那一缕墨香

如情绪的雪花从天纷纷飘落

千丝万缕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赤裸

琳琅满目的硕果玉液琼浆流香

看窗外闪烁的星星弯弯的月亮

笑逐颜开等待来年喜悦的春光

那一缕墨香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是唐诗宋词在潺潺的流淌

是把沉睡狮子唤醒的那道晨曦

是中华民族崛起而挺起的脊梁

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食粮

4、自由诗墨香于上帝的儿女

文/海涵(海南)

原本,

我们都是属上帝的儿女

原本,

我们应该是那完美快乐自由的伊甸园主人。

一场凡梦,

一个个被引诱想品尝人世的灵魂,

脱离了所有的天规桎梏,

进入人间大门。

是的呀,

上帝把你差遣到这个多情多姿又多灾多难的人间,

就是需要我们去服役的灵魂。

我们见到了

欢快的鱼儿、鸣唱的小鸟,

我们见到了

疯长的青草,勤劳的动物与凡人,

我们见到了

欢乐与苦痛、含蓄与飞奔,

从此,加入之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司职着年轮。

下凡的灵魂,

无不是匍匐在命运的脚下气喘嘘嘘,

可精神上,

几何时自缚了追求与天问?

只因为那一场凡梦么?

只因为那寝食不安的神往深沉?

因而欢乐便沉入郁思的谷底?

因而滴泪的红楼人生还在浩浩荡荡的一往无前?

人间的记忆呀,

循着你的来路

一点一点去体会生命的苦涩和滞重,

那些如海的诗意、那些如溪的柔曲,

分明是随天赐傍身的爱心拯救,

分明是呼唤着赢生的大美之魂!

高贵和神圣,

在人类的灵魂深处受孕结晶,

前路憧憬,

那盈盈款款的天山雪莲,那阔阔火火的珠峰旌旗

还有漫山遍野只为你燃烧的泣涕涟涟的杜鹃,

都是命运不屈的挣扎,

都是服役的灵、

负剑的献身!

原本,我们是属上帝的孩子,

人间一回,

那就吹响弹琴你的神笛与钢琴,

施展你的力神,

把上帝亏欠人类的命运,

熔入你的墨香与行为里吧,

这是上苍给你下凡的绝美理由,

这便是凡间人生对你唯一的要求牵深!

三、散文部分

1、点墨漫谈---文化的灵魂

文/翔云(河北)

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这是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化必修课》的开讲语。作者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及其人格”。

人类创造的财富有两种:物质和文化。物质财富满足我们的吃、穿、住、行等外在的基本需求,而精神文化可以通过文字、语言、音乐、绘画等形式展现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最重大的人物、最重大的作品,都是用简明的语言、轻松的方式、完整的历史过程来铺著了一条多极的文化史,而真正的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真、善、美”的一种追求。“真”即简单、“善”即直接、“美”是线条简明清淅。

曾有名家言:中国文化长寿不衰如玉树临风般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主要原因是:大和统一。

大,决定了它底子里边的心胸很大,我们即使生活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但内心却是广阔无垠。当我们抬起头来的时候,看到大天大地,看到名山大川,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象征。统一,对于文化的流传起的作用太大了,同文同宗保证了我们心理文化的统一。而追求统一是大道和大智,是多数人在文化基座上养成了自己作为大国国民的心理适应。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清道夫,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繁至密,邪道至玄至晦,庞大艰深的方式不适合中华文化的性格。中国文化是简易的、轻快的、朦胧的、优美的,便于接受、便于传授、便于延续。

如今,我们品着前人的哲迹,用简朴平淡的生活约束自己,不以丰盈而得意、不以亏损而颓唐,那内心一定充盈着一种平静的文化底蕴,从而,在至善、厚德、中庸之道的修行中,去感悟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载精神主轴和行为主轴,那么,文化的灵魂所在就会慢慢浸润着我们的灵魂自始至终感悟彻骨。

2、“无我”而乐活

文/庶云儿(河南)

说起“墨香”我就立刻想到,要论思想和哲学的墨香,在古代,没有人能跟老子相比;在现代,没有人能跟毛泽东相比。所以我今天还是要写这两个人——一个是千古圣人,一个是千古伟人,写他们两个人是如何由“无我”而乐活于世,长寿于世的。

“乐活”是一个很现代的词汇了,是年美国人针对当前社会的普遍弊病而提出来的,它呈现的是一种贴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状态。我于是就把这个崭新的外来词汇拿过来,让它来代言圣人和伟人曾经展现出来的一种自然、健康和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伟人简直就是中国多少千年以来出现的一个神明式的人物,他一生无论处于何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从来都不言败,不言悲,不言愁,而是以昂扬的进取的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种昂扬奋发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诗里有充分的集中的体现。我们随手拿过来几首看一看。在井冈山时期,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险恶处境,毛泽东表现出来的却是“我自岿然不动”的从容镇定(《西江月?井岗山》)。在赣南闽西根据地的艰难岁月里,毛泽东用“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乐情绪和“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迷人味道表达自己的乐观心境(《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在突破围追堵截的长征路上,毛泽东用“万水千山只等闲”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等诗句来蔑视困难,歌唱红军长征的史诗般的胜利(《七律?长征》)。毛泽东的乐观主义精神也在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有充分体现,比如年,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解放战争即将拉开序幕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就曾自豪地说,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已经不是小麻雀了,已从小麻雀发展成一个翅膀就可以把中国扫得差不多的大鹏鸟,最终扫尽全中国。这样的气魄,这样的预言,这样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毛泽东才有,只有毛泽东才敢有。乐观主义精神也浸润在毛泽东同志的日常生活中。他年总结自己的养生心得,提出十六个字和一句话。十六个字是“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一句话就是十分重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突出标致就是乐观。毛泽东同志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健康、乐观的心态吃着简朴的红薯、小米、大豆等等的粗粮,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步行、游泳等体育活动,跟亿万中国人民一起生活和建设,改变着自己的“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毛泽东的乐观主义在人生观和生死观上的表现也是与众不同,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说:“人为什么要死?这是自然规律。森林寿命比较长,没有死,那还了得,如果今天还看到孔夫子,地球就装不下了。赞成庄子的办法,妻子死了,鼓盆而歌,死了人要开庆祝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辩证法的生命是不断走向反面”。他把世人的生死放在辩证法里去看,放在自然规律里去看,放在天地运动的大环境里去看,提出了“死了人要开庆祝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这就让人从旧的生死观里豁然钻出,一下子产生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毛泽东同志一以贯之地和自始至终地保持了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他尽管担负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繁重的领导任务,经受了家庭、社会、国内外种种困难的打击,但他却一向是且一直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谈笑凱歌还”,所以他最终活了83岁(84虚岁),在上世纪70年代,也算是长寿年龄了。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看另一个乐活派——老子吧。老子怎么样呢?他当然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东周,是在那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期,是在充满战乱的诸侯割据的争斗中,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子运用超常的知识和思维,设想和创造了一套哲学理论,设计出一个理想的社会。那个社会是小国家,小人口,无战乱,无爭夺,无饥馑,无灾祸,自自然然,和和谐谐,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于是,老子就骑一头青牛,辞官西去,自寻其乐去了。他先出函谷关(河南),又过散关(陕西),再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然后又返回陇西,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飞升(去世)”。考证的人和传说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老子活了岁,有的说他活了岁,有的说他活了岁。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生活物质匮乏、人类寿命很短的时代,老子罕见地独享了“南山之寿”。老子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他的理论和实践都酷似现代人创造和设计的乐活生活的本来意义,那就是本源、自然、健康。假如推开来说,我们也可以这样推断,现代乐活的创造者其实是继承了参照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就是最古老的“乐活”一族,是“乐活”人的老祖宗。从思想根脉上加以研究,毛老两人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他们之所以都具有乐活和乐观的精神,而且都达到了长寿之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两个人都达到了“无我”的思想境界,而“无我”的思想境界恰恰正是一部分乐活和乐观者的最本质的思想和品质根源。为什么这样说呢?“无我”其实在本质上就是无私,就是无私我,就是无自私的我。“私我”只会把人们引向坑蒙拐骗和尔虞找诈的阴暗境地,这大概是没有疑义的,而“无我”(在这里,“无我”其实也可以称作“公我”)才能把人们引向开阔坦荡和自如放达的境界。因此我们说,只有无私的人或者说“无我”的人,才能够真正具有乐活和乐观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层面上,我们还注意到,毛泽东是一贯反“私”的,他曾经高度赞扬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并且发出“要斗私批修”的号召,就是要人们丢掉私心,去掉私我,树立“无我”或者说“公我”的精神,也就是公而忘私的精神。老子也是反对自私的,他在自己的著作里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表达的意思是,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久;圣人因为无私,所以能成就自身。正是由于毛老两人均反对自私,所以就铸就了他们乐活、乐观和央央而长寿的最终目的。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即毛老两人反对自私,纠正自私,并非他们是直接地奔着乐活、乐观和长寿而来,他们们的最直接的目的更多的是把治理社会作为深远目标的,而乐活乐观不过是他们反私举动的附属“产品”而已。“无我”而乐活,亦即无私而乐活,这是我这篇文章的最终结论。不过,如果深入研究分析,圣人之乐和伟人之乐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简要地说来,圣人之乐是自然之乐,无为之乐,而伟人之乐则是进取之乐,奋斗之乐。我的紫罗兰朋友们,在圣人和伟人的乐活观面前,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呢?会不会根据自己的处境特点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乐活”观呢?让我们以独特的思考和行动来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回答吧!写毕于年10月25日

↙诗词授课展示(接上期)第六讲平仄在格律诗中的应用

文/枫叶如血(河北)

本课的宗旨还是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大家真正的了解和掌握格律诗中平仄在格律诗中的应用。例如:五绝.李贺.马诗其五

仄仄平平仄,

大漠沙如雪,

平平仄仄平。

燕山月似钩。

七绝.王安石.元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爆竹声中一岁除,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风送暖入屠苏。

引出——

1.诗句中的平仄排列

诗中的平仄一般都是两个、三个相同的平声或相同的仄声相连,然后再转换到相同的平声或仄声。只有句子的结尾处:有两个相同的平声或仄声相连。有的句是单独一个平声或仄声,因为诗句中字数都是单数。

请大家注意:

除了句子结尾处,前面和中间句中一般不会出现单独的一个平声或一个仄声的情况,这是由声律节奏决定的。平仄就是语气的声调,谐调有美感,失调了读起来会很不舒服。多读名句,就会觉出声调的变化。大家看到的格律诗都是符合基本格律的,诗句都是符合基本格律诗的句型。这种排列结构显示出诗句音调上的起伏跌宕,仰扬顿挫才具有音乐感。

注意:句型不是任何人杜纂出来的,是要讲规则。

2.诗句中的四种基本句型

从诗句的排列看,不管平仄如何变换。归纳起来不外乎四种形态。可以叫它为:诗句的基本句型。

根据每一种句型开头第二个字的平仄和结尾一个字的平仄,就可确定每一种句型的名称:如平起,仄起,平收,仄收。

注意:首句第二个字为平声音叫作:平起;首句第二个字为仄声音叫作:仄起;首句尾字为平声音叫作:平收;首句尾字为仄声叫作:仄收。

上述讲的若首句押韵则称之为:首句入韵,否则就叫首句不入韵。

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型:

a.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b.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c.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d.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大家要记牢:a.b.c.d这四种句型。在以后的讲课中都离不开它。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句型,它是在五言的基础上,把五言的每种句型前面加上两个与五言开头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构成的。

a.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

b.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

c.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

大家这时就看明白了,在五言的:a.b.c.d四种句型前面加了两个与五言开头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后,原来五言a句型的仄起式,在七言a句型变成了平起,依次类推,七言的b句型变成了仄起,c句型变成了仄起,d句型变成了平起。而在结尾处的:仄收和平收不变化,依然与五言中的四种基本句型相同。

把这四种句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不同:平仄搭配,就可得到七言绝句和律诗的各种不同的平仄格式。学习上不要图快,要循序渐进。

第七讲平仄与四声

文/冬日飞花(广东)

今天是我们这个《诗词基础班》我的第一课。这两个月八节课,我主要负责给大家讲近体诗格律方面的知识。我们现阶段的学习是要在快乐中学习。所以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会尽量用快乐的方式、形象的方式给大家讲解这一块的知识,让大家尽快掌握这些知识。

在古代,凡是读书人,都懂得格律,也都能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现在,即便是中文系的教授,不懂诗词格律的人,也是极多的。格律是基础中的基础,不通格律,却研究诗词几十年,这个我实在不太理解。基础尚且不知,譬如盖楼,而地基不打,如何能稳固呢?诗词的格律,相当于一种游戏的规则,就像下棋,棋子的下法;打篮球的规则,音乐的音符、乐谱之类。

现代人写格律诗,主要使用的韵书有两种:

第一种是《中华新韵》,韵部划分的依据是普通话。《中华新韵》很简单。事实上,你掌握了普通话的读音,也就掌握了新韵。

第二种是《平水韵》。平水韵是一部专供写诗用的韵书。韵书是诗人或者学者为了写诗需要而编写的工具书。它是南宋一个叫刘渊的人,整理合并前代的韵部而编著的。《平水韵》的具体来源很复杂。

写格律诗,我这里只讲《平水韵》,学好了平水韵,会有以下好处:第一,写诗的进步会比较快;第二,看古人的诗词关于用韵及平仄,不会再犯糊涂和感到迷茫;第三,用平水韵写诗,现在所有地方都是认可的,所有刊物及诗词网站都是接受的,但用新韵写诗,则远远没有这样的认可度。

我们先大概浏览一下平水韵。平水韵分为个韵部;

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

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

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

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合起来部,所以叫部平水韵。

那么我们常说的四声,是指哪四声呢?就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四声。大家看《平水韵表》,即平声分为上平和下平,共30个韵部;上声29个韵部;去声30个韵部;入声17个韵部。

平水韵中,平声为什么分为上平和下平声呢?平水韵因为平声字太多,一卷放不下,就把它们一分为二了,放在上卷的平声字就是上平声,放在下卷的平声字,就是下平声。

至于上声,大家可以看一下上声的韵表,绝大多数是现代拼音里第三声的字;而去声,绝大多数是现代拼音里第四声的字。当然也有极少数不一样。

至于入声,就复杂多了,第一、二、三、四声的字,全都有,并且看不出规律。有的人觉得,掌握平水韵有一定的难度,这难度主要就在入声字上。这个我以后会给大家详细讲解,让大家尽快掌握。

那么平水韵如何划分平仄呢?其实也很简单。上平声15个韵部、下平声15个韵部里所有的字,就是平声。而上声29个韵部、去声30个韵部、入声17个韵部里所有的字,就是仄声。

也许有人会说,可是我并不熟悉平水韵表里的字,难道我每见到一个字,都得翻开平水韵表看它在哪个韵部,再去判断它是平声还是仄声吗?比如“西”字,翻半天,找到在八齐这个韵部,上平声,属于平声。那么一首律诗,56个字,都要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岂不是让人觉得很琐碎、很麻烦?所以,我告诉大家,用不着这么麻烦,其实很简单。

你注意观察,基本是这样:用现代普通话读起来,第一声、第二声的字,往往属于平声;用普通话读起来第三声、第四声的字,往往属于仄声。大体如此,少数例外的要留意。这种例外的,以入声为多,也属于仄声。入声字是难点,大家要留意。凡遇到第一声第二声的入声字,一定要在本子上记下来。

大家可以根据这些知识,首先判断一下自己名字的平仄。

在古代,尤其三个字的姓名,会更注意平仄的搭配,因为如果出现三个连着的平声字(三连平),或者三个连着的仄声字(三连仄),就不太好听了。比如,李商隐,仄平仄,互相搭配;[白]居易,仄平仄,互相搭配;柳宗元,仄平平,没有出现三连平;胡雪岩,平仄平,平仄搭配。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像黄庭坚、陶渊明,就是三连平。再说一个伟人的姓名,这个平仄大家要注意一下:毛字第二声,是平声;泽字第二声,照理说是平声,但它属于例外的情况,属于入声,大家可以在平水韵表里查到,所以是仄声;东,第一声,属于一东韵,平声。所以连起来就是平仄平,平仄搭配的。这些读第一声第二声的入声字,像白、泽,大家一定要记在本子上,慢慢积累。

大家想一想以前的成语,很多都是平仄搭配的。像:万紫千红,万水千山,一衣带水,等等,大家想一想,还有些什么成语,都可以分析分析它们的平仄。这些成语都是古人归纳的,古人有平仄概念。以后要形成一个习惯,说一段话,看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歌,就有意或无意地想想哪个字是平,哪个字是仄。

再查一句话:如今千万树,零乱孤村雨。把每个字的平仄标出来。自己根据读音来判断平仄,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大家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慢,写诗本来就是件很休闲的事,刚开始写的时候一天能写一句就不错了,这个不比写小说,一天写上千上万的。诗只有那四句八句的,慢慢写,用心写,写多了,练熟了,就写好了。

再提一下四声的概念:

1、古代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从早期的诗歌来看,四声的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一个模糊的意识,比如诗经的押韵就以平声为主,在南朝之前的诗歌也有很多在押韵上面着重押平声韵的。足以说明,早期的一些人已经开始注意不同声韵交错形成的韵律感效果。而到了南朝,周颐所著的《四声切韵》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上去平入四声。后来沈约又提出了“八病”,强调了四声之间的搭配关系。从此开始形成了一种注重格律的诗体,就是永明体,以下就是一个相关的故事。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2、现代四声

既普通话四声。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这是在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由于普通话不存在入声的发音,导致了入声的消失,所以现代的四声是没有入声的。现代四声和古代四声的大致对应关系为:

一声(阴平)

二声(阳平)

三声(上声)

四声(去声)

由现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新韵诗歌,由古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古韵诗歌。我们写格律诗词,基本不按普通话四声,而是按古韵四声。如果有人非要刨根究底问为什么不紧跟时代,用普通话四声?我前面已经说了,普通话四声是新韵,它不被广泛认可,而且不够成熟,也不具权威性。如果你写的诗连基本格律都不被诗词圈内部的人认可,那么写再多又有何意义呢?

第八讲浅识平仄

文/老刘(天津)

律绝规矩太多,要求也严,初学者往往茫然不宜掌握。下面仅就七律(七绝)的平仄谈一下自己的浅识:只要记住以下三种,律绝平仄考试基本能得70分了。

1:记住每句中的第二、第四、第六字既字的平仄,所有七律(七绝)只有两种,一是平仄平,二是仄平仄。

例1:

钟山风雨起苍黄,

平仄平

百万雄狮过大江。

仄平仄

例2:

爆竹声中一岁除,

仄平仄

春风送暖入屠苏。

平仄平

(不论,分明)当然,很多时侯还是要论的,这是后话,初学者先记住的平仄是绝对相隔就行了。

2、每联的平仄是相错位的,没有例外。既,上联若是平仄平,下联必是仄平仄。例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

平仄平

万水千山只等闲。

仄平仄

上句中的2若是平,下句中的2必是仄。46也是如此。

3、七律中每联诗句相临句子的平仄相同(首句和尾句相邻)如:二三两句、四五两句、六七两句、一八两句中的三字的平仄是一样的。如:

本云老师的七律紫屋诗苑

东风莫负春光暖,

平仄平

杏雨柔情柳色鲜。

仄平仄

一寸丹心酬陌客,

仄平仄

三分玉骨化莲翩。

平仄平

书居紫屋梅妆雪,

平仄平

画扇兰舟荷叶蝉。

仄平仄

更喜宾朋寻句韵,

仄平仄

飞花逐水悟婵眠。

平仄平

七绝基本和七律类似,只不过是少了四句,按平仄分两类,一种是平仄平起句,一种是仄平仄起句。如第一种:

杨花落尽子规啼,

平仄平

闻道龙标过五溪.

仄平仄

我寄愁心与明月,

仄平仄

随风直到夜郎西.

平仄平

再如第二种:

远上寒山石径斜,

仄平仄

白云生处有人家.

平仄平

停车坐爱枫林晚,

平仄平

霜叶红于二月花.

仄平仄

这两类有一共同点,就是首尾相同,二三句相同(指)

以上可作为初学者创作和欣赏律绝入门知识,

总结:一、字的平仄必须相错,平仄平或仄平仄。二、每联的必须相错,既上联的和下联的平仄相反。三、每首诗的首尾、二三两句(七律类推)字平仄相同。

第九讲新古韵简谈

文/墨白(北京)

看了冬日飞花老师的讲座,很好,同时也很有感触。现在确实用平水韵写诗者占八九成,用新韵的很孤独,就像小崔一样,好像一个人在战斗。多以为写旧诗就该用旧韵,就好比继承传统必须穿上古人的宽袍大袖才好,社会处于转型期,保守势力总是很强大,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当时平水韵的推出,是政府行为,推广很快。今天新韵,民国时其实就有了十八韵的方案,但至今都推行不利,是政府作为不够。过去重文,诗赋是科举内容,所以实行快。今天诗赋只是副业,可有可无,所以政府未大力推行。

认为平水韵才能写出好诗的观点是片面的,平水韵只是增加了写诗的复杂程度,并不天然就有美感,因为在同一个韵部中,许多字音今天发音差异已经很大,而许多相同的字音又被分在不同韵部,这些人为的干扰对写诗没有好处,只有麻烦。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能读出古音,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在写哑巴诗,就像学英语,会写不会读,听不懂,与实际脱节,很荒谬。诗歌大赛颁奖典礼,就我的精力,基本都用普通话朗诵,既然推崇古韵,为什么不用古音朗诵?大概没几人会,也没几人能听懂吧。

一个人即使掌握了平水韵,但学识有限,也是写不出好诗的。试看今天每天都产生出几万首诗歌,大部分都是平水韵的,有杰作吗?绝大不分都是文明的垃圾而已。有人一天就可写出好几首,已经写出几千首诗歌的大有人在,除了相互吹捧,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外,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对于一个学识有限的人开始学习写诗,还是用新韵为好,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不宜跟风。把精力多放在读书上才是重要的,学识不够,写出合乎平水韵的诗歌,不是堆砌辞藻看着花里胡哨,就象一个艳妆丑女并无欣赏价值,要么就是白话连篇,味同嚼蜡。可叹也!

“紫罗兰文学社”管理团队——

《只如初见“紫罗兰”》

枫叶如血_律诗及古风部部长

红玫瑰_律诗及古风部副部长

墨白_律诗及古风部副部长

庶云儿_散文小说新诗类部部长

翔云_散文小说新诗类部副部长

极目千里_散文小说新诗类部副部长

西北兵(郭建忠)_书画摄影部部长

山里汉子(陈运华)_书画摄影部副部长

傲骨凌风_书画摄影部副部长

老刘(阿丁)_书画摄影部副部长

猴子_书画摄影部副部长

朱本云_统筹组高管

嫣雨濛濛_统筹组副高管

秀丽_统筹组副高管

雨雪芳菲(草儿)_统筹组副高管

宁钰涵(云儿)_统筹组副高管

蓝天白云_统筹组副高管

Lily(锦儿)_社长助理

赵吉如_社长助理

清风煮茶_社长助理

月儿_社长助理

冬日飞花_诗词质检顾问

海涵_社长

海涵园地文作集锦

赞赏

长按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说明书患者要多了解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说明书患者要多了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xingpiaochongc.com/zlsg/3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