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时代广场看人潮涌动,迎接帝国大厦紫罗兰

ClaireZhang

西南位育中学

TOEFL

SAT+

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

年美国国家地理年度照片城市类荣誉奖,是一张空中俯瞰纽约的照片。车水马龙的街道将这座城市一分为二,左边是郁郁葱葱的中央公园,右边是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城区。城市与自然唐突的冲撞,或许只有在纽约才显得如此和谐。

我只在纽约停留过两次,但足以让我认识到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不能用简单的喜爱与不喜爱来衡量。我曾在大都会里逛整整一天而不嫌累,却又对那鳞次节比的高楼与脏乱的街道侧目;我曾在华盛顿广场驻足良久听艺人在路边弹唱,却又对匆匆而过的路人的冷漠嗤之以鼻。正如那张照片所展现的一样,纽约永远充斥着对比与冲突,光鲜与黑暗。但也正因如此,纽约才得以成为这汇集着全世界思想、文化与艺术的纽约,才得以成为令我不得不心驰神往的纽约。

非常清楚地记得,在纽约大学的门口父母曾问我要不要去他们的informationsession,当年的我心高气傲死活不肯。走在街道上,看着两边颇有年代感的建筑外飘扬着紫色的校旗,我从未想过,这里竟将是我之后四年的归宿。

我一直对艺术与设计偏爱有加,然而大学究竟要读什么?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高出身标化不错喜爱历史和设计没接受过系统培训又受不了艺术圈怪咖氛围的非典型性艺术生”来说,是一个令人十分苦恼的难题。整个高一我的目标都是艺术史专业,甚至当我发现我并不适合研究型课程的时候仍然不停给自己灌着“深刻的文化底蕴是设计的基础”云云的鸡汤。幸好Sherry和Steven在初次见面时就以精准的识人眼光对我的这一想法提出质疑,又向我推荐了各种小众但高水准的设计类项目,我才得以抛开先前对自己的各种定位,重新审视自己的兴趣与对未来的期望。一两个月后,我真正确定下了自己的申请方向:大U的服装/舞台设计为主,艺术史/艺术院校服装设计为辅。选择了与我自身最为契合的专业,之后的路似乎也豁然开朗。即使在最紧张的申请季,我还是能一边开心地写着文书一边追着DoctorWho。很多人都说打磨文书实际是对于自我认识提升的过程,而我却少有这种感觉,似乎提笔所写即是心之所想。大概是因为在不断审视自身,搜寻最适合我的专业的过程中,我已经有了那所谓“对于自我认识的提升”了吧。

虽然我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被一篇篇文书折腾得死去活来,但作品集却代替文书成为了最折磨我的小妖精。中学几年我做过蛮多活动。三场时装秀、沪上首家中学生时尚组织、四五次校内舞台剧的道具制作……这么多活动加起来并不比很多人逊色。然而,作为非典型性艺术生的我,一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艺术培训,二对于各种电脑软件一窍不通,做出一份精美的作品集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宛如天方夜谭。好在大神外教满满的专业技能和逼死人的强迫症特质非常完美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缺。四个月的时间,我几乎每周都会到Pisces的办公室做作品集,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而我这个电脑小白也在老师的耐心调教下慢慢学会了熟练操作Photoshop、InDesign等等各种工具,展露出越发明显的强迫症特质的同时还养成了一身职业病。每次盯了电脑屏幕一整天终于准备乘地铁回家时,我的脑海里总还会想着作品集哪里需要怎么改,甚至看到路边的海报时第一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duolan.com/zlsg/7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