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

常德路,其前身为筑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赫德路。老常德路宽窄不一,线形曲折。年,其主要路段被修缮一新。现在,常德路拥有环保、降噪型的沥青路面,花岗岩大理石的人行道。

但为人所不知的是,如今焕然一新的常德路在上个世纪曾是许多知名文人居住地。这条路上,发生了关于这些文人的很多故事……

恒德里

1

聂耳正式开始艺术生涯

常德路弄(恒德里)65号,处于弄堂最内侧,系两层新式里弄房屋。它的上部为灰泥墙面,下部为红砖墙面,整幢建筑与周边的民宅相比显得较大。这里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在沪的旧居。

恒德里

年7月,初抵上海的聂耳经过同乡引荐,进入昆明云丰商行在沪所设的“云丰申庄”干活。翌年春,“云丰申庄”因故关门,失业的聂耳看见《申报》登出联华歌舞班(明月歌舞剧社前身)招生启事,马上赶去报名,被主考的黎锦晖录取为小提琴练习生,正式开始了艺术生涯。

据黎锦晖的回忆录《我和明月社》提及:

“在沪还公开招考一次,聂紫艺(聂耳)、李果等五人被录取”;“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之役,日寇炮火烧到上海。国难当前,联华股东主张紧缩机构,借此为因,决定停办歌舞班,发了三个月遣散费”;

“名义上联华歌舞班被解散了,实际上全部班底一个不缺,原封不动地重新组织起来。大家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把团体维持下去,改名为‘明月歌舞剧社’”;

“为了节约开支,迁出联华宿舍,找到赫德路(常德路)恒德里内一幢房子。这所屋子空关了两年多没人住,积尘很厚,在房东派人初步打扫之后,聂耳又邀集几个社员进行了洗刷,房子焕然一新”。

年春,明月歌舞剧社数十人搬入恒德里65号。底层是排练场,二楼是男演员宿舍,三楼是女演员宿舍,“待遇一律平等,吃大锅饭”,迄今仍能找到聂耳和一些同伴在集体宿舍门前的合影。

当年聂耳住在楼上最靠北的那个房间,常在底层练小提琴。聂耳就是在明月歌舞剧社期间与田汉结识,并于年初经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两人一起在申城陆续创作了《开矿歌》《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打砖歌》《打桩歌》《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打长江》《采菱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其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常德公寓

2

张爱玲充分显示才华

常德路号,是一座沿街的八层楼房,具有意大利建筑风格:平面略呈“凹”形,每层三户,户型有二室户和三室户;每户客厅较大,设置壁炉,卧室均有小贮藏室和卫生间,厨房沿西外廊布置,双阳台连通客厅和卧室。它原先称为爱丁顿公寓,后来更名常德公寓,这里有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旧居,她在年住进51室、年搬入65室。

老照片中的常德公寓

张爱玲系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她在黄浦江畔度过少女时代,后赴香港求学。仅隔数年,她又重返申城,与姑姑张茂渊一起闲居常德公寓,两人各有自己的卧室和盥洗室,中间有厨房相连,要见面开门即可;若不想打扰,也能从消防门进出,可算各有私人空间。

就是在这里,她开始尝试职业写作。好多人或许不知道,她在沪成名系从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起步。《紫罗兰》创刊于年夏,是综合性半月刊,后因故停办;年5月复刊,改出月刊,三十六开本,每期近二百页,宗旨为“文学与科学合流,小说与散文并重,趣味与意义兼顾,语体与文言齐放”,至年3月终刊。

据周瘦鹃在《写在〈紫罗兰〉前头》中说:

“黄园主人岳渊老人介绍一位女作家张爱玲女士来,要和我谈谈小说的事……说着,就把一个纸包打开来,将两本稿簿捧了给我。我一看标题叫做《沉香屑》,第一篇标明《第一炉香》,第二篇标明《第二炉香》,就这么一看,我已觉得它很别致,很有味了。当下我就请她把这稿簿留在我这里,容细细拜读,随又和她谈起《紫罗兰》复活的事。”

周瘦鹃读完张爱玲的作品,感到挺像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风格,并有《红楼梦》的影子,决定全部采用。当它们在《紫罗兰》复刊号和第二期亮相时,张爱玲首次引起了上海文坛的瞩目。

接下来,这位年仅二十二岁的女作家在常德公寓创作的《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心经》《花凋》等作品陆续在上海推出”。对此,张爱玲在年8月发表的散文《到底是上海人》中称:

“我为上海人写了一部香港传奇,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张爱玲作品《流言》《传奇》封面

张爱玲在常德公寓的生活极惬意,她不喜欢应酬,常站在阳台上看哈同花园(现址为今上海展览中心)的派对,看街头的风景。周瘦鹃曾提及:

“我如约带了样本独自去那公寓。乘了电梯直上六层楼,由张女士招待到一间洁而精的小客厅,见了她的姑母。这一个茶会中,并无别客,只有她们姑侄俩和我一人,茶是牛酪红茶、点是甜咸俱备的西点,十分精美,连茶杯和点碟也都是十分精美的。”

可以说,张爱玲在常德公寓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华。她从年夏起,没用太长时间就迅速走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已发表。至年,她又随姑姑搬入卡尔登公寓(后来改名长江公寓,今黄河路65号),直至2年夏赴海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在美国洛杉矶写的最后一部作品《小团圆》中,仍情不自禁地糅入了不少昔日寓居常德公寓时的旧事。

嘉禾里

3

郁达夫度过一段清苦而安逸的时光

常德路81弄(嘉禾里)号和号,是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在沪的旧居。这里的一幢幢两层房屋是犹太人哈同出资造的,前弄为东洋式住宅,无天井;后弄为石库门房屋,有天井,多建“三层阁”和“老虎窗”。

嘉禾里郁达夫故居旧影

年7月中旬,郁达夫结束在日本的多年留学生涯,从神户搭船回国。在沪落脚期间,他回首以往的经历,深感生活的艰辛,便更







































哪些偏方能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医院长春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duolan.com/zlzz/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