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细菌病害甘薯茎腐病

分布与危害

甘薯茎腐病(Bacterialstemandrootrot),又称细菌性茎根腐烂病,是由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dadantiiSamsonetal.)[又名菊欧文氏菌ErwiniachrysanthemiBurkholderetal.)]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细菌性病害。该病于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其暴发流行严重影响了乔治亚州甘薯加工生产;年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省报道发生;年和年日本和委内瑞拉相继报道该病;年在我国广东省广州市、惠东县发现疑似茎腐病,经过对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最终确认为甘薯茎腐病。目前,该病在我国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河南、河北、重庆、江苏和浙江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已是南方甘薯主产区发病面积最大、危害最重的病害。一般田块株发病率达10%~20%,严重田块达50%以上(图1-1),造成大面积死株,有的成畦成片死亡,甚至全田的薯苗死亡,严重影响甘薯的生产。

图1-1甘薯茎腐病大田发病症状

症状

在甘薯苗期、生长期、贮藏期均可发生,可危害薯块、薯苗、藤蔓、叶柄和叶片。甘薯茎腐病发病初期,病株生长较为缓慢,在与土壤接触的茎基部有褐色的腐烂病斑,或者茎基部腐烂,扒开土壤可见地下的茎节处有黑色水渍状病斑,或者整个地下茎已腐烂,干缩时状类似于腐皮镰孢菌|Fusariumsolani(Mart.)Sacc.l引起的甘薯枯萎病。在我国南方薯区,薯苗一般在扦插后20d左右出现症状,不同地区发病时间不同。如广东夏秋薯多在种植后30d左右发病,海南秋薯多在种植后50d左右发病,发病速度迅猛,在甘薯的茎及叶柄上会产生褐色至黑色水渍状病斑,最后软化解离(图1-2.图1-3).有些甘薯品种如广紫薯2号在茎基部发病后,薯苗的顶端叶片出现枯斑枯死症状(图1-4),发病后多数整株枯死,部分只是1~2个枝条解离(图1-5).但是收获时病株及一些地上部无症状的植株,拐头腐烂呈纤维状,薯块变黑软腐(图1-6),与腐皮镰孢菌共同侵染,在纤维状薯拐上布满腐皮镰孢红色子囊壳(图1-7),根茎维管束组织有明显的黑色条纹,髓部消失成空腔,并有恶臭。薯块在田间受到感染时,病薯表面有黑色边的棕色凹陷病斑(图1-8),横切面和纵切面可见黑褐色病斑,或外部无症状,内部腐烂,受侵染组织呈水渍状(图1-9).贮藏期薯块初发病斑一般以芽眼为中心,圆形、稍凹陷、黑褐色,后逐渐扩大引起整薯腐烂,病部软化腐烂有臭味。

病原

病原菌为达旦提狄克氏菌(D.dadantii),该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以同物异名菊欧文氏菌存在的。年Schaad和Brenner确认了甘薯茎腐病由菊欧文氏菌(E.chrysanthemi)引起的。年菊欧文氏菌归入狄克氏菌属(Dickeya),随后经多种方法鉴定并最终确认引起甘薯茎腐病的病原菌为达旦提狄克氏菌。

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兼性厌氧,能够将糖发酵成乳酸,具有硝酸还原酶,缺乏氧化酶。大小为(0.5~0.70)μmx(1.0~2.5)μm,鞭毛周生、多根。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孢和荚膜,能运动(图1-10).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DA)上菌落表面稍凸,不透明,边缘不整齐,淡土黄色,表面稍皱缩,无光泽(图1-11).病原菌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病原菌种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力差异,生长温度范围为5~35℃,暴露在50℃以上的环境则会死亡。

病原菌分布在世界上气候温暖的地区,寄主范围广泛,可以侵染包括甘薯、马铃薯、水稻、玉米、大豆、菠萝、非洲紫罗兰、香蕉、菊花、兰花、胡萝卜和番茄等50余种植物,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年),被认为是分子植物病理学中十大植物致病细菌之一。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经由寄主的伤口侵人,无法长期在土壤中存活,但可在植物残骸、杂草或其他植物的根圈中存活。因此,初侵染源主要为病薯、病蔓、田间灌溉水及受污染的农事工具,而一些症状不明显的薯块、茎枝则为次侵染源,并通过甘薯块根和种苗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温暖潮湿的气候和低氧的条件有利于发病,温度低于27℃时为潜伏感染,温度在30℃及以上时发病速度加快。田间条件对发病具有显著的影响。当条件适合时,受侵染的植株和薯块在几天内全部腐烂;如果条件不适合,受侵染的植株仅仅1~2个枝条解离腐烂,薯块形成木栓化的病斑。室内接种甘薯茎腐病的最佳发病条件是病原菌浓度为10CFU/mL、温度为30℃、湿度为90%以上。若田间地膜覆盖种植甘薯,遭遇高温高湿极易引起茎腐病的暴发及大面积流行,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因此,在南方薯区种植夏秋薯不建议覆盖地膜。此外,病原菌常常与甘薯根腐病的病原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solani(Mart.)Sacc.]相互作用共同侵染甘薯。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

达旦提狄克氏菌为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所以,在调用种薯和薯苗前,一定要进行严格检疫,确认无本病后,方可进行调运。

(2)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间甘薯块根抗性差异显著,种植广薯87、Centennial和PortoRico等抗病品种,可有效地减少病害损失。

②无菌种苗。无病地作繁苗地,用健康、无病种薯进行排种育苗,高剪苗种植无菌薯苗。

③田间管理。发病田块要实行非寄主作物轮作;选用地势高、排灌方便地块;采取高畦栽培方式,防止田间积水;种植管理收获各个阶段都要避免造成创伤;如遇到发病,应及时铲除病薯和病土,同时对挖除病株的地点撒施生石灰。

(3)化学防治

播种和扦插前用2%春雷霉素水剂~倍液和80%多菌灵水分散粒剂倍混合液,或者选用0.3%四霉素水剂~倍液浸泡种薯和薯苗3~5min;一般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田间喷药,用80%乙蒜素乳油1倍液淋根、或者2%春雷霉素水剂~倍液和80%多菌灵倍液混合液淋根或者泼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亦可采用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倍液、20%噻菌酮倍液或20%噻菌酮可湿性粉剂倍液进行浸苗和喷药处理。

文章摘自《甘薯病害识别与防治原色图鉴》,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室黄立飞、房伯平、陈景益、张新新、罗忠霞、杨义伶、姚祝芳、陈新亮等人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编著。书本在京东、淘宝等各大平台有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duolan.com/zlzz/7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