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六中我的家史我的家征文比赛一等奖

外公传记

级10班刘铭钰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宁静的清晨,一个古朴的小院落里传来了一阵爽朗快乐的歌声。只见一位老人两手背在身后,悠闲地踱着八字步,正在兴致勃勃地引吭高歌哩。他个子不高,头发花白,精瘦干练,气宇轩昂。没错,他就是我可敬又可爱的外公!

童心未泯的“陪玩儿”

小时候,我常年住在外公外婆家。两位老人对我很负责任,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得相当默契。内敛稳重的外婆是“陪读”,陪我学习,练琴,画画。当然啦,生性顽皮的我更愿意和外公混在一起,他是我忠实的“陪玩儿”,最铁的“哥们儿”!

你可别小看我家这位“老爷子”,他年纪虽大,“鬼点子”真不少。晋升为“陪玩儿”没几天,玩性大发的外公又请出了他的“老爷车”,载着我去乡下转悠,美其名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记得那是盛夏,绿油油的田野如同一块晶莹的翡翠,在微风的吹拂下,展现着一种动态的美。凹凸不平的土路两旁,生长着一丛丛野花,明黄色、乳白色和紫罗兰色交错杂陈,在绿叶的衬托下,绵延向前,仿佛一幅色彩缤纷的水彩画。越过一层层白色的蔬菜大棚,成片的小树林若隐若现,一座座小巧的红砖房点缀其间,不远处的水塘里飘来孩童戏水的阵阵欢笑声。

我和外公坐在软软的草垛上,我吃着老冰棍,逗弄着蚂蚁,快活地听他讲着乡间的往事。这么多年来,这幅诗情画意的乡村画卷,一直鲜明地保存在我的记忆之中。

夜幕降临,炊烟袅袅,一派恬静的景象。然而,对于我和“陪玩儿”,这却是个“战火频发”的时刻——轰轰烈烈的“抢电视大战”早已拉开了序幕!我要看活泼有趣的《还珠格格》,他却偏要看《铁道游击队》;我要看“动漫世界”,他就不满地撅起嘴,将台换成“海峡两岸”。最后,“陪玩儿”禁不住我的死缠烂打,软磨硬泡,不得不将遥控器拱手相让。临走前,还不忘狠狠地瞪我一眼,不服气地嘟哝一声:“小鬼丫头!”

憨厚可爱的“家庭妇男”

平时,外公在我们跟前可威风了,说话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不时发号施令,全然一副一家之主的气派。但是,外婆一“驾到”,外公这台“戏”就唱不下去啦!因为,他是名副其实的“妻管严”!

外公和外婆是包办婚姻,但是他们的婚后生活是美满幸福的。外婆一贯勤俭持家,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为自己添置衣物。外公却一直坚持每个月都给她零花钱,这个习惯从不间断地保持了几十年。“你要多为自己着想,为这个家辛苦了大半辈子,该享福时也别吝啬啊!”虽然为此不知戴了多少次“铺张浪费”的高帽子,外公依然不厌其烦地劝说着外婆。

外公这辈人大多有很严重的大男子主义思想,是家里“太上皇”,可是外公却是个例外。每天清晨,他都兴致勃勃地起来做早饭,然后去买菜,午饭、晚饭后洗刷锅碗瓢盆也都是他的活儿。“真是新时代的‘家庭妇男’哟!”小时候,我经常拿此取笑外公,他也并不介意,只眨眨眼睛,然后照做不误。现在,我才知道,这是外公对外婆无言的关心和爱护。

去年,小表弟出生了,外婆只身一人前去照料。平常有说有笑的外公沉默了许多,往日那副神采奕奕的模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外婆什么时候回来呀?”我无意中问道,本想着他会像往常一样,大大咧咧地笑着说:“快了,快了,别急嘛!”没想到,外公愁眉苦脸地叹了一口气,回答道:“就是啊,都去了这么久,怎么还不回家啊?”说着说着,眼眶都有些红了。有诗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外公伤心的样子震撼着我的心,也许,爱就如丝丝春雨,润物细无声吧!

前不久,我去外公家小住,不禁想逗逗“老爷子”:“外公,你喜欢外婆吗?”听到这么直接的问题,外公稍微愣了一下,然后大大方方地答道:“喜欢呀,非常喜欢!”这一下轮到我愣住了,顿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你外婆跟着我,年轻时受了不少苦,她是个十分善良的人。”外公神色自然地补充道,脸上还洋溢着快乐的微笑。这时,正巧外婆走进屋来,我趁机对他耳语道:“外公,为了表达你的真心,你有勇气亲外婆一下吗?”斗胆说完这话,我已经做好了吃一“栗子”的准备,不料——外公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献上了英雄一吻!

“哎呀!”外婆惊骇地捂着脸,一脸的哭笑不得,“你这疯老头子,都七老八十的人了,这是干什么?!”

“咱们也跟孩子们学学,亲热亲热嘛!”说完外公不禁朗声大笑起来。

看着这其乐融融的一幕,我不禁想起了范成大的一句诗:“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外公今年已经71岁了,但是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沧桑的岁月给予他的,不是怀旧的伤感,亦不是垂垂老去的惆怅,而是对儿女、对家人、对生活无限的感激和热爱。和外公在一起,我不仅感受到了快乐,更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份亲情之美,不断在我心中沉淀、发酵、升华。

致敬我的姥爷—一位耕读文化的践行者

级12班孙艾宁

我的姥爷,姓孔,名凡亮。生于解放战争前夕。种得好庄稼,写得好文章。瘦削的肩膀过早地承负起家庭的重担,深邃的眼眶里饱藏着对土地深沉的热爱。

我的姥爷七岁开始读书,勤勉好学,写得一手好字。但由于家境贫寒读完高小就被迫弃学,在家种地养活一家老小。然而,外界条件的限制并未磨灭姥爷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他半耕半读,成了一位忠实的耕读文化的践行者。由于姥爷较高的文化素养,被聘在村里当会计。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村领导的赏识。官位也是步步升高。二十岁担任起村党支部书记一职。

我的姥爷勇于担当,不苟私情。当时的农村是大集体的经营模式,姥爷以身作则,带领全村人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土地包产到户,集体的财产要分给各家各户。为了公平,透明。姥爷让乡亲们抓阄得取。最后,乡亲们有的抓到了牲口,有的抓到了牛车,有的抓到了其他生产工具。但我的姥爷却悄悄地抓走一根打水用的井绳。虽然这根井绳引来了家人极度的埋怨,虽然姥爷一家因生产资料的缺少日后生产效率低下,但我的姥爷从未后悔,因为在他心中,百姓的利益重于泰山。他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感动了乡亲,这件事之后也成为百姓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佳话。

我的姥爷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也日新月异。此时姥爷又开动脑筋,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本村村民除了在责任田里种植粮食外,在各家的自留地里开始种植经济作物。于是,家乡肥沃的土地上长出了诱人的水果,蔬菜,长出了珍稀的药材。经济林木的绿更是渲染了整个村庄……农民的经济收入也逐年提高。

姥爷是一位不懂教育的教育者。作为一名老知识分子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对妈妈和舅舅的教育十分严苛。此外,姥爷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他在村道路的两侧的墙壁上贴上了有关儒家思想和二十四孝的海报,让走出村的游子时刻将自己的根铭记于心……

姥爷的一辈子从未离开过土地,土地生养了他,他便以毕生的经历去回报土地,“不勤于始,将悔于终”是他教给我们后代的真理。耕读精神,他始终认同,并一直践行,是我们的榜样。

如今的姥爷,已逾古稀之年,虽然佝偻的脊背难以显出当年的豪气,皱纹和白发拼成操劳岁月的缩影。但他依然是我心中的一面旗帜。大半生的奋斗对他是一分珍贵的回忆,对我们亦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我爱我的姥爷—一位耕读文化的践行者。

我的爷爷

级12班王钰琪

年爷爷出生在滨州的一个小村子,在家排行老大,因此早早就承担起家里的重担,脏活累活都抢着干,不让弟弟妹妹们受苦受累。

当兵的生活是爷爷最自豪的。他年在福建入伍,年部队搬迁,他们便跟随部队去了山西运城。爷爷干工作拼命,脑子也好用,作战地图就像印在脑子里一样,复杂的作战路线在爷爷看来是最美妙的线条,可以勾勒出最美的图画。不少领导夸赞他学东西快,工作能力强,争着要爷爷这个兵。军旅生活虽然很辛苦,但爷爷说能为祖国做出点贡献他就已经很满足了。现在,爷爷最爱看的也是军事节目,看到中国武器装备的进步,战士们训练方法的改进,军人待遇的提高,心中也是无比自豪。

爷爷常常提起过去艰苦的岁月,也常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当时家里孩子多,吃饭吃不饱,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槐树的芽刚长出一点就被拔去,人们挖野菜,甚至吃树皮,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

爷爷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当时生活条件不好,好不容易爷爷给父亲和叔叔买条鱼,他也总是只吃鱼头和鱼尾巴,还说那是他最爱吃的。父亲对我说,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爷爷能带他赶大集,去大集上买些好吃的,但每次还没买够爷爷就拉着他回家。他却不知道,那是爷爷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在那个年代,那点钱可以说是弥足珍贵。所以,爷爷也经常说我们是赶上好时代了,不愁吃不愁穿,学习环境这么好,所以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些贡献。

爷爷是个稳重,遵守规矩的人。从部队回来后,他被分配到检察机关工作。他工作认真,在关键处来不得半点马虎。他告诉我,要成为一个守规矩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法律。爷爷说,当年在单位,有人想让他做违反法律的事,当然爷爷能得到很多好处。但他当时就急了,说不是自己的一定不能要,国家法律至高无上,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爷爷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但他说他不怕,坚持原则永远是正确的选择,比起自己得到的那些权力金钱要重要得多。现在,爷爷看见那些贪官们被处罚也常常拍手称快。我想,他一定是为自己当年遵守法律,没做违法之事而感到高兴。

勤勤恳恳,踏实认真,不畏艰辛,克己奉公,爷爷的精神伴他走过那段不平凡的经历,那精神也像一面光辉的旗帜,指引我走好前方的路。

我的家史我的家

级13班任傲雪

在用笔在稿纸上一笔一划的写下这题目的时候,很流畅的,就已在脑内有了主意:我要写的,就是他们。

没错,是他们。在我的心目中,我的姥姥和我的姥爷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的。因为了解的有限,我并不能将他们分来开写,在饭后闲谈,亦或是午后家常的对过去那段历史的只言片语中,我只捕捉到了一些片段,这些片段穿成的线索或许不能将这二老的前半辈子完整的囊括其中,但却给了聆听者,也就是我,这样一个坚定的印象: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好了,顺着时间轴,最先出场的是我的姥爷。可以想象,那是一个平淡无比的秋后下午,风是凉的,本应该是在家中闲谈的好时间,但是在村口聚集着一群人,都是写十四五岁的孩子,再外层,隔开了些,是他们的家人。

他们都朝着面前的几位村干部看,以及前面的一个大箱子,那是用来抽签的。

县城里招人来了。

什么概念?就是一个铁饭碗给你,怎么选人也很简单,抽签。一百多号人里,只要两位。幸运的是,我的姥爷,就中了那百分之二的概率,但是,等着到了县城,管事的人发话了,情况有变,只留一位。又是抽签,冥冥之中,怕是列祖列宗保佑,姥爷留下来了。

何等的好运气!我简陋的文笔不能描写细致那时孤注一掷的选择,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折,那种好事到家的兴奋。我只能想象着一位少年惊喜的笑容,可还是再次重合到了坐在我面前,发已花白的姥爷,与姥姥对视一笑,轻轻的感叹:“你说那时巧不巧。”我只能从二老言语中的淡淡的几丝感情流露猜测当年情感波动的十之一二。

当时那位领导看我姥爷年纪小,便给了他一份相对轻松的活,送信。根据二老的语气,那是一份顶好的工作了,而姥爷办事认真,吃苦耐劳,领导们都很照顾他,打的白米饭也是比其他工人多一些的。

之后,就是饥荒。据描述,那时的几块地瓜都能换很多东西。

也是家里缺壮丁了罢,当时随着姥爷一波来的好几个人都选择辞职回家种地,姥爷也动摇了,但是那领导告诉他,回去不值得,留下才能挣一辈子的钱。姥爷的母亲,那位一辈子可能都不识一字的女性,却有着超前的直觉,也坚定的给姥爷捎了口信,家里的事她顶着,姥爷不必回来。

之后就是姥爷留下来了,那些走了的人再想回来的时候工作也被人顶替了,只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还是要再次感谢姥爷的母亲,顶住了何等的生活压力,目光长远,令人敬佩,在此一表敬意。

姥爷年纪增长,经验积累,调去修建铁路,而正是那修建铁路的一个下秋午,在铁路边,学校中午休息时间,姥爷认识了在那学校教书的姥姥。那时姥姥正向校外走着,或许是同女伴走向食堂。啊,可以想象,那应该是一个完美的邂逅。

再说姥姥,是一个努力的典范,姥姥家中排行老二,上一兄长,下有几个弟弟妹妹,那时的姥姥的家人,没有丝毫的重男轻女的念头,不论男女,都供着去上学,而姥姥也不负众望,跳了三次级,提早五年,在班中年纪最小,可是次次都是考第一,优异的成绩毕业,更令我吃惊的是,姥姥在校学习的是俄语,但同时她自学英语,英俄语双修,工作教书更是成为了一位中学英语老师。实在令人惊叹,在此也不得不佩服姥姥的家人不重男轻女,给了孩子平等的学习条件,实在是公平公正,思想前卫的家长。在此一表敬意。

之后应该有一段缓冲阶段,一直到二老结婚,育有一子二女,此后生活和谐,再是前些年姥姥生病,姥爷在一旁看护,也是操心,所幸的是病情稳定乃至好转,现二老身体健康,生活美满,就这样看着孙子和两外甥女逐渐长大,日子顺心,儿女孙辈在旁,也算是正在享受着一个非常清闲的晚年。午后闲暇,无意中聊起往事,得小外甥女在旁听得,方起记录念头,只得用匮乏文笔暂且将几十年前的事实情感记录十之一二。

谨此写下二老名讳:张景周,许敬芳。

遂愿二老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余生·怀念

级13班朱秋晓

人生如同一条漂泊的小舟,温馨的家园就是你避风的港湾。家能滤静生命中的繁杂与铅华,家能纯酿出永不老去的血液、呼吸以及情感的律动,家能让奔波于喧嚣人世的我们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宁静。每个人的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是老屋自己又或是家中的某个人。

人生就像一列火车,每个人都会有一张车票,但很抱歉,它是一张单程票。每个人的一生或长或短但都有着独特的故事,也许很多年以后不会再有人提起,但是岁月会刻下每个人来过的痕迹。于是,有些人注定只能活在回忆里,来用一生去怀念……

我不知道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做到,不会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想到他时心会那样的痛。

爷爷是个很坚持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固执,他说要做到的事一定要做到,无论有多么难。他这一生都只会为别人着想,只要别人找他帮忙,只要可以帮的他一定帮到底,而且一定要处理得很好。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一生去学习的。爷爷是一名教师,在学习上,我得到了他很大的帮助。是他教会了我,要迎难而上不轻言放弃,一个难题无论解到多晚他也一定要解出来。

爷爷是个一丝不苟的人,他非常细心。他帮别人写各种各样的材料,每次都要改好多遍,有时都深夜了看他还在写,等到修改满意了,再抄一遍。干净整洁的版面配上漂亮、苍劲有力的字,真的很美。有时需要打印的我就会打成电子稿再打印下来,我的电脑里一直都存着他写的材料。这也算是一种念想吧,幸好当时从未删过。

爷爷还有许多爱好,喜欢把看到的好文章、好的插画剪下来站到一个本子上,喜欢看小说,喜欢旅游……所以我会去到每一个他所到达过的地方,只为能踏着他的足迹,触碰到曾经的温暖。

18年的时间他教会了我很多,他也从未变过,唯一变的是他从现实变成了回忆。而我会一直记得:他每年都会帮别人写上百幅的对联,会每天晚上写日记,会跟我抢报纸,会把我的成绩绘成统计图,会去参加我的每一次家长会,会一次次支持肯定我的梦想,会……

我无数次的祈祷再等等,只是很遗憾,这次,宿命没有再给我一个奇迹,参加语数英学考的我错过了与爷爷的最后一面,爷爷是在前一天离开的,但我是个住校生,为了不影响我考试便没有叫我回去。也许注定,我要用余生去怀念。怀念那个可以帮我战胜所有困难的人。那个无法替代的唯一。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疗法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duolan.com/zlzz/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