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挂职分院副院长,

山东白癜风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71107/5824581.html

为进一步加强医共体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从9月起,市一医医共体从总院选派了3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一定行政管理能力的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潘君枝、丁孟德、金骥翔,分别在经济开发区分院、芝英分院和东城分院挂职副院长,根据各分院现有的基础条件及重点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推动分院医疗技术及行政管理水平提升。

3个月过去了,挂职副院长工作成效如何?连日来,永康日报记者深入3个分院进行了探访。

经济开发区分院以急救为特色,常态化开展模拟演练

“来人哪,1床病人血压下降,疑似青霉素过敏,需要抢救!”随着呼救声传来,市一医医共体经济开发区分院的几名医护人员迅速响应,有条不紊地对1床病人进行抢救。

这样的抢救,并非1床病人真正遇到了危险,而是挂职副院长潘君枝组织的模拟演练。

潘君枝(中)在开发区分院开展急救演练

“开发区分院辖区面积26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9万。10月16日,开发区分院康复医学、全科医学一体化病房正式开科,这也意味着我们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起来。倘若患者在开发区分院发生意外情况,如何才能避免手忙脚乱,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这就需要一次次的模拟演练来为医护人员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急救水平。”潘君枝说。

病人突然倒在药房门口如何施救?年轻医生值班时遇到突发情况如何应对?医院突然停电如何应对?医用氧气系统出现故障如何应急?在分院领导的支持下,潘君枝以问题为导向,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时间,调动开发区分院全院资源,组织了多场急救模拟演练。此外,每周一中午组织业务学习,由高年资医生授课,并不定时组织病房急救演练。

这些“培训项目”让9月从门诊转岗到病房的全科医生马玲晓收获很大,她说:“如今我遇到问题不再手忙脚乱,能迅速想起平时演练时的抢救流程、抢救方法。前不久,我在门诊成功识别一名脑出血患者,为他的后续治疗赢得了时间,这就是演练成果的体现。”

芝英分院以外科为特色,吸引患者在基层手术

市一医医共体芝英分院是我市为数不多的能够开展Ⅰ-Ⅱ类手术的基层卫生院,开设有全科门诊、内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等临床科室和辅助检查科室,还开设有综合病区。其中,肛肠科是该院重点发展学科,也是我市第一批基层特色专科、金华市基层特色专科。

挂职3个月来,丁孟德逐步摸清了芝英分院外科难以进一步发展的症结所在:一是医疗设备未能满足患者需求;二是患者不愿在基层手术;三是医生难以得到锻炼机会。

丁孟德(右)在芝英分院开展手术

要把患者留在基层,关键在于分院与总院的手术质量要“同质同标”。为带动分院医疗技术提升,每周一上午,丁孟德都会在芝英分院坐诊;每周四,还有总院肛肠外科的专家到芝英分院坐诊。

如果患者需要手术,可以通过芝英分院的医生进行预约,由总院的医生下沉进行手术,为分院解决实际困难,推动芝英分院外科发展。7月,有两名患者由总院肛肠外科主任陈涛亲自进行手术;11月,又有一名患者由丁孟德操刀进行手术。

丁孟德说:“芝英分院的目标是创建二乙乡镇卫生院。为使其手术量、手术难度达到标准,下沉专家会对分院医生做好传帮带,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及手术带教,帮助分院提升手术水平,提高对手术难度较低、不容易误诊的疾病的处置能力。同时,分批组织分院医生到总院进修,创造条件、氛围、平台,促进全科医生专科化发展。”

东城分院以儿科为特色,普及儿科心肺复苏知识

自年10月搬入新院址后,市一医医共体东城分院(原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就医环境、医疗设备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并逐渐形成了儿科特色。

“除需要预防接种的孩子外,东城分院还接诊了许多存在生长发育问题的孩子。”金骥翔介绍,“孩子可能存在的生长发育问题(如矮小、肥胖、性早熟等),会让他们在求学或未来求职、求偶时遭遇挫折,严重者无法独立生活。而3岁至12岁是生长发育黄金治疗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基层医生的识别能力,轻者妥善处理,重者转院治疗。”

通过门诊带教、安排基层医生到总院培训等方式,金骥翔有针对性地提高东城分院的门急诊医疗水平。同时,针对东城分院公共卫生服务面广量大的特点,跟随东城分院团队到各校开展体检等公共卫生服务,了解基层所需,提高基层医生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金骥翔在东城分院为患儿看诊

金骥翔介绍:“东城分院辖区共有中小学9所、幼儿园35所,拥有1万多名学生。10月-11月,总院由儿科主任兼新生儿科主任周建带队,在各分院开展儿科心肺复苏模块化培训,同时为东城分院的医生们重点做了培训。”

下一步,东城分院的医生将组成“二级巡讲团”,深入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针对教师开展儿科心肺复苏模块化培训,让大家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提高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紧急情况时的应变处理能力,同时提高东城分院的综合服务能力。

记者手记

提升能力是前提转变观念是关键

身体不舒服,随时前往邻近的卫生院挂号看病,用基层的收费标准和报销比例,医院的医疗服务。想找市一医的主任、专家看病,也不用再奔波、排队,只需在分院诊间预约,再转到总院检查治疗,甚至可以请专家到基层来为患者手术。

记者在基层医疗机构蹲点几天后发现,这些基层患者盼望的医疗福利,基本已经变为现实。

按照医共体建设要求,到年,基层就诊率要保持在65%以上,市域内就诊率要提高到90%以上。而要达到这一要求,让患者安心在基层就诊,减少无序流动,前提是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关键在于转变患者的就医观念。

以市一医医共体为例,前期,总院已组织分院医生、管理人员到总院进行轮训,使分院医生的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选派高级职称的科室主任或业务骨干,每周固定时间到分院坐诊,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发挥传帮带作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并根据各分院的需求,指派精干力量到分院挂职副院长,挖掘特色打造“一院一品”。

但在探访中记者也发现,即便基层卫生院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可以满足患者的基本就医需求,但患者找专家、看名医的就医观念根深蒂固,许多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医院就诊,这种传统的就医观念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医共体建设的推进。

据悉,下一步,市卫健局还将在政策层面引导群众分级就诊,向群众广泛宣传基层卫生院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服务项目、医改政策、双向转诊制度、报销制度等相关知识,逐渐转变群众陈旧的就医观念,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来源:《永康日报》

记者:李梦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duolan.com/zljd/89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